徐彬
引言:今天我要介紹的詩歌是一首膾炙人口的敬拜歌曲,它的名字叫《自耶穌來住在我心》(Since Jesus Came into my Heart)。 詩歌的歌詞很有特點,它共分五節,每一節都由兩段“自耶穌來住在我心,……”的短語句子組成,連同副歌整首詩歌總共重複了 25次“自耶穌來主我心”,由此連接起一個基督徒自信了耶穌之後其生命旅途中的種種變化及層層昇華。 而詩歌的曲譜更是透過充滿激情和張力的旋律和音符將上述主題彰顯烘托得淋漓盡致。 但是這樣一首詞曲完美搭配的詩歌,作曲家和詩人卻並不相識和互相了解,因而完全不了解詩人創作這首詩歌的特殊背景;甚至兩人還因為溝通不暢而發生了誤會,以致於 詩人在寄出自己的作品之後因長時間沒有得到任何回饋消息,誤以為詩歌已經被出版方拒絕,….。 然而神卻大大祝福和使用了這首詩歌,使其成為聖詩歌壇上激勵了世上無數人身心靈的優秀作品。
以下的章節我們就一起來探索追尋這首讚美詩創作者各自的人生故事,以及詩歌文字和音樂的表達方式。
我們先來看詩的歌詞作者,他的名字叫魯弗斯· 亨利· 麥克丹尼爾(Rufus Henry McDaniel,1850-1940 )。 麥克丹尼爾1850年出生在俄亥俄州一個叫做里普利(Ripley)的小村莊。 這地方雖小,但在他的童年時代卻大有名氣,因為那時有大量肯塔基州的黑人奴隸要越過俄亥俄河,逃往自由的北方,而位於俄亥俄河旁的里普利就成了他們 逃亡過程中地下通道的第一站。 當地的長老會牧師約翰·蘭金( John Rankin)和許多教會組織在這過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作者正是在這樣的一片土地上長大,甚至連他所讀的學校也是由著名廢奴主義者、浸信會牧師帕克.阿德密爾所創立的帕克學院(The Parker Academy);因此他很 早就成了虔誠的基督徒。
▲以上左及右下圖是約翰. 蘭金牧師夫婦及他們的親人朋友照片;右上照片是他位於俄亥俄河河岸高處的住宅,當年他利用自己屋子房頂的燈籠來指引河對岸的黑人奴隸 偷渡俄亥俄河的時間,前後總共解救了2,000餘名黑奴成功逃離奴隸制的肯塔基州前往自由的北方各州。
在帕克學院完成了基本神學裝備後,麥克丹尼爾在19歲那年獲得了佈道執照。 1873年他正式被任命為教會牧師,從此開始了他超過了半世紀之久的事奉生涯。 期間他從來沒有離開過俄亥俄州,先後在許多地方牧養過教會,其中既包括像哈姆斯維爾、希金斯港這樣只有數百人口的小村莊,也有人口超過百萬的的大城市辛辛那提 (Cincinnati)和代頓(Day ton),直至他年邁退休。
一生作為牧者的麥克丹尼爾嚴格意義上並不能夠算得上是詩人。 他活到90歲高齡,但所寫的詩卻僅有百首左右,而且許多詩還是他在某個特定的時間、因著自己特殊的境遇而寫的。 但光是這一首《自耶穌來住在我心》就讓他在聖詩詩壇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成為經典。
大凡唱過這首詩的人都會有著這樣的感覺,即這首詩充滿著敬虔和喜樂,引人振奮向上,一心仰望耶穌。 殊不知作者在寫下這首詩之前曾經歷了一場白髮人送黑髮人的人生悲劇! 那就是1913年1月5日,麥克丹尼爾的次子埃德溫·赫歇爾(Edwin Herschel McDaniel )不幸英年去世,享年還不到31歲;而此時的他已經是年邁六甲有餘的老人 。 我們可以設身處地想像,身為父親麥克丹尼爾在經歷了這樣的人倫之殤後會是怎麼樣的心情!
在追思懷念兒子的日子裡,有一天他突然感悟到,兒子短暫的一生中是那麼的敬虔愛主,那麼透過創作讚美兒子所信之上帝的詩歌不正是追思兒子最好的方式嗎? ! 同時祂的心裡也萌發出這樣的負擔:「上帝要我做一些事情來照亮那些正在經歷心靈掙扎的人們。我的迫切願望是,如果可能的話,透過寫下這些讚美詩來祝福我的同胞, 從而以上帝愛子耶穌的名來榮耀這位’我所歸屬、我所事奉’ 的上帝。」(註:句中「我所歸屬、我所事奉」(whom I am, whom I serve) 是出自使徒行傳27:23)到了隔年他從以往自己寫下的詩歌中挑選出六首寄給遠在伊利諾斯州的一家福音詩歌出版社,其中就包括這首《自耶穌來住 我心》。
▼左下圖是詩歌作者麥克.丹尼爾;右下是為詩歌譜曲的加布裡埃爾
麥克丹尼爾寄出自己的作品之後卻一直沒有得到反饋信息,他以為對方肯定拒絕了他的投稿,然而讓他沒想到的是,事實上那家福音詩歌出版公司的一位音樂編輯在看到這首 詩歌已經欣然為它完成了譜曲,但卻不知哪一環節的問題該公司未及時通知到作者。 好在詩歌出版後不久被當時大名鼎鼎的佈道家,曾經是著名棒球明星的的比利. 桑迪(Billy Sunday1862-1935 )看中,在他的“十字軍東徵”巡迴佈道活動中大力推廣此詩, 因此很快就傳播到各地,為無數人熟悉,成為一首影響了眾多慕道友生命翻轉,歸入耶穌名下的著名聖詩。
下面我們就把目光轉向這首詩的作曲者查理.加布里埃爾(Charles H. Gabriel 1856-1932)。 1856年他出生在愛荷華州馬斯卡廷縣的威爾頓( Wilton, Muscatine County, Iowa),從小是在農場長大。 照理說那樣的生活環境很難培養出一名音樂人才,但幸運的是他有一個十分愛好音樂的父母親。 父親在家裡開辦了一所唱歌培訓學校,而母親就是鋼琴師;因此雖然加布里埃爾從來沒有受過正規的音樂教育,但卻因著家庭的影響和熏陶而具備了良好的聲樂基礎。 他不但有一副好歌喉,而且還憑著個人天賦在尚未成年時就曾因著本地教會牧師的邀請寫過一首包括歌詞和曲譜的完整詩歌。 到了17歲那年,他決定離鄉背井前往四處旅行;期間並且還曾效法父業,在所到地開班授徒,透過教導他人唱歌和音樂來養活自己。
隨著音樂素養和社會知名度的提高,加布里埃爾在34歲時被舊金山的格雷斯衛理公會聖公會教堂聘請為音樂總監。 在這間教會工作期間,他被要求為一個宣教慶典活動寫一首歌;為此他創作了一首名叫《送光》的聖詩。 後來這首詩被正式發表,成了他成名的處女作。 此後他的作曲才華得到脫穎而出,得到充分的發揮,成為當時頗有影響力的作曲家。
1912年位於伊利諾州的著名出版商荷馬·羅德海弗公司慕名向他伸出了橄欖枝,邀請他搬來芝加哥,專門為公司從事音樂編輯和創作。 而麥克丹尼爾的這首《自耶穌來住在我心》,正是他來到公司兩年後為其完成譜曲的一首作品。
加布里埃爾退休前先後在多家出版公司任職。 在他一生中經過他編輯的作品包括:35本福音歌集,8本主日學詩歌集,7本男聲合唱本,6本女聲合唱本,10本兒童歌曲集,19本頌歌集,以及大量的 音樂教學書籍;而經他個人創作及譜曲的歌曲更是高達近8000首之多,其中除了這首《自耶穌來住我心》外,還包括《向高處行》(Height Ground)、 《祂既看顧麻雀》(His Eye Is On The Sparrow)、《祂真稀奇》(I Stand Amazed in the Presence)、《我總不忘記你》( I Will Not Forget Thee)、《祂拯救我》( He Lifted Me)、《祂是我靈的救主》 (He’s the Savior of My Soul)等著名詩歌。 因在這方面的傑出貢獻,他在1982年被選入福音音樂名人堂。
▼以下是反映加布裡埃爾譜曲的《向高處行》《祂既看顧麻雀》《祂拯救我》和《我真稀罕》這四首詩歌的圖片
身為歌手出身並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作曲家,加布里埃爾在福音音樂創作上並不束縛於傳統聖詩的固有形式,而是吸收了20世紀早期黑人靈歌的精華及當前流行音樂的元素, 將其融合在創作之中,從而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 他創作的音樂既注重節奏和變化,又不過於強調旋律的複雜結構和技巧,同時非常注重和歌詞內容的契合和一致,以突出福音音樂的本質特徵,引人生命翻轉,信靠耶穌。 他譜曲的詩歌往往具有容易上口的特點,因此特別適合音樂水平相差各異的廣大會眾傳唱,也十分有益於福音的廣泛傳播。
他上述的創作風格在這首《自耶穌來住我心》詩歌裡更是表現得十分充分。 整首詩歌節奏明快,起伏流暢,音域適當,充滿著動感和活力;編曲和歌詞內容配合入微,相互交織,生動地展現了因為有了耶穌而給信徒生命改變所帶來的強大動力,以及 信徒對永恆的美好盼望。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在譜曲時採用了較低的平穩音符作為旋律的開始,以此來展現信徒內心那份內省、沉思、謙卑、渴慕的情感;接著伴隨著信徒生命的改變 和昇華,旋律逐漸向上升調,並在結束時“自耶穌來住我心”的音節尾處抵達整首詩歌音符的最高點;然後又通過連續三拍的延長音極其自如地連接上副歌 的首音,繼而透過旋律的起伏在「喜樂如潮湧溢滿我魂」音節處再度將整首詩歌推向高潮,從而成功地將歌者和聽眾帶入到心潮澎湃的共鳴狀態,以充分 感受和領悟有耶穌同在的歡樂之情。
接下來我們再來進一步領略這首詩歌歌詞中所蘊含的屬靈亮光。 我們可以從這五節詩歌內容中看到一條從過去到現在以至延伸到未來的時間軸線,而這條軸線所反映的正是我們每個基督徒所經歷的生命旅程。 (多數中文詩集以及演唱影片只取自其中三段或四段)
(1) 我生命已經有極奇妙的改變,自耶穌來住在我心;
我渴慕的亮光今照耀我心間,自耶穌來住在我心。
(2) 我流浪已停止,永遠不再入迷途,自耶穌來住在我心;
我的罪雖眾多,主寶血已抹塗,自耶穌來住在我心。
(3) 我今有大盼望,既堅定又穩固,自耶穌來住在我心;
不再有眾疑慮如黑雲遮我路,自耶穌來住在我心。
(4) 雖然經過死蔭谷亦有光照我前,自耶穌來住在我心;
那美麗的城闕,我因信能遠見,自耶穌來住在我心。
(5) 我深知將永居那美麗的聖城,自耶穌來住在我心;
我真是多快樂,多快樂向前行,自耶穌來住在我心。
副歌:自耶穌來住在我心, 自耶穌來住在我心,
喜樂潮溢我魂如海濤浪滾滾, 自耶穌來住在我心。
詩歌開頭的一、二兩節展現的是作者的深情告白:自從耶穌來到心裡之後,他的生命與過去相比發生了奇妙的大改變。 原本他活在黑暗王國,屬於撒旦之子和罪的奴隸;如今因著耶穌的救贖真光而驅散了黑暗,讓他成了光明之子和上帝的後嗣;從那一刻起,他在人生道路上不再像過去那樣彷徨流浪,迷失方向,因為他知道自己往昔所有的罪都已經因為主耶穌的寶血塗抹而得到潔淨和赦免,如今他已經成為一個新造的人。
到了第三和第四節,作者的目光轉為聚焦在當下和未來。 他進一步強調,因信了耶穌,他的生命從此有了明確而堅定的盼望;這盼望是如此的堅固,足以驅散前行道路上的任何疑慮和烏雲;即使要穿越死蔭幽谷,他深信前方 依然會有光芒照耀,去指引他前行的道路;甚至憑著他對主耶穌應許的信心他還能夠看到,遠方有那座永恆之城已為他打開了大門。
接下來的第五節,既是第四節的延續,也是作者生命旅途將來要抵達的終點:他滿懷熱情地歡呼,有一天他將進入那個美麗無比的聖城,並在那裡永遠居住,與主耶穌永遠同在! 那將是何等的榮耀和福分,讓他內心充滿了無限的喜樂!
至於連結詩歌每一節的副歌,作者更是透過前後三次重複的「自耶穌來住我心」和「喜樂潮溢我魂,如海濤之滾滾」歌詞的組合來呼應耶穌進入作者生命後 的每一階段的變化與昇華,不斷地將這趟屬靈旅程推向新的高潮!
親愛的朋友,了解了完這首詩背後的故事之後您有什麼感想? 如果您還沒有認識詩歌裡的這位主角 – 耶穌,您可能會發出這樣的感嘆和疑問:為什麼一個經歷了老來喪子的父親還能夠寫出這樣喜樂的一首詩歌? 為什麼人的生命在迎接耶穌之後會發生如此巨大的改變? 為什麼人信了耶穌之後能與永恆相連,得著那無比的福份?
對此,我想用聖經《約翰福音》中耶穌自己說的話來回答是再合適不過了:
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1:6)「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那聽我話、又信差我來 者的,就有永生;不至於定罪,是已經出死入生了。」 (5:24)「因為我父的意思是叫一切見子而信的人得永生,並且在末日我要叫他 復活。」(6:40)「這些事我已經對你們說了,是要叫我的喜樂存在你們心裡,叫你們的喜樂可以滿足。 」(15:11)
詩的詞曲作者正是用自己的人生經驗明白了耶穌的話是信實的才會寫下這些美好的文字,才能夠創作出這樣感人的旋律;而過去兩千多年,全世界不同國家、不同民族 一代又一代難以計數的億萬民眾經久不衰的信仰傳承和集體見證更是證明了祂的話確實是「真理、道路和生命」!
哦,我的朋友,如果你在人生道路上還在“遊蕩”,如果你對現實和未來還有太多的“迷惑”,如果此時你正在因經歷“死蔭幽谷”的“黑暗”而 陷入絕望,請打開您的心門,讓“耶穌來住你心”,您必會體驗到詩歌裡所說的那種“奇妙改變”,並享受到那與永恆相連、如同“海浪”和“潮湧”」般的大喜樂。 您願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