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彬
引言:前些日子在為教會的姐妹團契準備《十九世紀歐美女性詩歌代表人物的人生故事》分享的過程中,有一位名叫弗朗西絲·雷德利·哈弗加(Francis Ridley Havergal 1836-1879)的英國女詩人進入了我的眼簾。吸引我注意力的是首先是她寫的那首代表作《我曾捨命為你》的名字,因為它非常與眾不同。通常來說,大凡是讚美詩歌,歌詞中的“你”都是指主耶穌,而“我”則是指作者本人或泛指每一個信徒。但這首詩歌是倒過來的。歌中的“我”是指主耶穌,而“你”是指作者本人或所有信徒。更讓我吃驚的是,這首震撼人心、敲打靈魂的傳世經典佳作竟然還是作者的處女作。下面我就來一一展開她的人生故事。
我們先來瞭解一下作者的父親,因為他在弗朗西斯的成長過程中起過重要的影響。他叫威廉.哈弗加爾(William Henry Havergal, 1793-1870),是聖公會的一名牧師。
即使我們用現代的眼光看,威廉·哈弗加爾也可算得上是一名才華橫溢的牧者。他從小就特別喜歡音樂,到十四歲時已能在教會演奏管風琴。中學畢業後他原本想去醫學院學醫來實現治病救人的理想,但最終還是選擇了旨在救人靈魂的神學,並在牛津大學先後完成了學士和碩士學位。畢業之後,他先後在幾家教會擔任聖職,並因其出色的講道能力而曾擔任過伍斯特聖尼古拉斯教區的教區長,以及著名伍斯特大教堂的“榮譽正典”( Honorary Canon)。但他的音樂才華並沒有就此淹沒。1829年6月的一天,他乘馬車外出,不幸在途中翻了車,導致他整個人被拋出車外,造成了嚴重的腦震盪。就在这養病的过程中,他的音樂才華得以爆發,開始了他的作曲生涯;而他發表的第一首作品即揚名於世,那就是為雷金納德·希伯主教的宣教詩歌名作《來自格陵蘭的冰山》(From Greenland’s Icy Mountains;也有譯作《要傳遍福音》或《傳揚救恩》)配曲。他一生中曾出版過多部詩歌及音樂作品專集,並數次榮獲“格雷欣獎”(Gresham prize medal)。他將作品的所有收入都捐給了英國聖公會的“非洲和東方傳教士協會”(CMS),用於支持他們的海外宣教事工。
▼以下是弗朗西斯父親的畫像和他曾服事過的伍斯特大教堂內外照片
正所謂“有其父必有其女”。出生於1836年12月14日的弗朗西斯,是威廉·哈弗加爾六個子女中的老麼,也是他最寵愛的一個孩子。在父親百般呵護陪伴下長大的弗朗西斯顯然會潛移默化,受益匪淺,得到許多父親的言傳身教。而首當其衝的就是在信仰方面。
在父親的引導之下,弗朗西斯三歲就學會閱讀,四歲時能讀《聖經》,並學會了寫字。到九歲時,她甚至還在父親教會的主日學校裏幫忙教過孩子們。11歲那年母親去世,二年後父親送她進了一家有著良好口碑的寄宿學校去學習。這家學校的校長蒂德太太是一名虔誠的基督徒。在她的影響帶領之下,學校裏的許多孩子都經歷了生命的“復興”(revival),歸信了救主耶穌;以至於到耶誕節回家時,每個女孩的精神面貌都煥然一新。就在這家學校就讀的第二年,她興奮地寫道:“我決定把我的靈魂交給了救世主……,從那一刻起,天地都變得更加光明。”
弗朗西斯成人之後,因環境和身體的原因無法使她去國外成為一名宣教士,但她還是找到了替代的方法,即通過在家開班授學來教窮人學習聖經。她曾經這樣寫道:“我不知道誰會來,也不知道來的人是多還是少,但只求神領人悔改的恩典能夠澆灌下來,讓我有能力來傳講耶穌,使人歸向祂。”同時,她也像父親那樣盡力去支持海外宣教使團,甚至為此捐出了她所有的首飾。
除此以外,在語言和音樂領域弗朗西斯也繼承了父親的天賦,表現非凡,特別是在詩歌領域。她從小就受父親的影響,對大衛的《詩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為了能夠更好的讀懂理解詩歌中的精意,她先後在父親和姐夫的指導下初步學習了希臘語和希伯來語。1852年至1853年間,她利用陪同父親去德國杜塞爾多(Düsseldorf)醫治眼疾的機會,先後在塞爾多夫的路易森學校(The Louisenschule)和奧伯卡塞爾大學(Oberkassel Havergal’s scholastic) 接受了包括德語、希臘語、希伯來語及拉丁語在內的正規教育,並取得優異的成績。在路易森學校的一次德語考試中她還超過的所有的本地學生,得了第一名。她在鋼琴演奏和聲樂歌唱方面的才華也遠超過一般的同齡人。
▼以下是弗朗西斯從少年到中年的三幅畫像
對聖經的熟悉以及在語言方面的天賦和實力,很快就體現在她詩歌的創作成果中。弗朗西斯寫的這首《我曾捨命為你》,就是她在23歲那年即1859年的1月5日,因為參觀了杜塞爾多夫的一家博物館,看到館藏的一幅畫和相關的解釋文字而寫下的。這幅油畫的作者是 斯特伯格(Sternberg),畫的主題是取自約翰福音19:5所記載的彼拉多審判耶穌時所說的一句話 ,拉丁文是“Ecce Homo”,即“看那,這個人!”。畫面中,耶穌頭戴著荊棘冠冕站在彼拉多和猶太人面前,用深邃和痛苦的目光注視著眾人。畫像的下邊寫著「我曾捨命為你,你舍何事為我?」
▼以下是收藏在杜塞爾多夫藝術博物館內同樣名為“Ecce Homo”的油畫,但作者是另一位名叫Mihály Munkácsy( 1844-1900) 的畫家
當弗朗西斯看到眼前的這幅畫和那些文字後整個人一下子就被怔住了。她懷著一顆敬畏的心默默地站在畫前,好久轉不過神來。幾年後弗朗西斯在回復一封讀者相關來信時親自講述了這首詩歌的創作過程以及後來曾經發生的事情:
「這首詩歌我自己都不知道是怎麼寫出來的。記得當時我只花了幾分鐘,就用鉛筆把心中的感動草寫在了一張傳單的背面。然而當我將它寫完再讀了一遍後,又覺得 “這無論如何也不能算是一首詩啊!好吧,我也無須再自找麻煩地將它重新謄寫出來。” 回到家後,我順手就把這張紙扔進了火爐!就在那一刹那,突然有一種下意識的衝動讓我將它從火爐裏搶了回來,然後把這張已經被揉皺還有些燒焦的紙張疊好重新放入口袋。不久之後,我到一家濟貧院去看望一位老婦人。她看到我後像往常一樣又熱心談論起她親愛的救主耶穌。我突發萌想,想看看這樣一位簡單又虔誠的老人是否會喜歡這首我認為沒有人會欣賞的詩。於是我就讀給了她聽,沒想到她聽了非常喜歡,….。回去後我就將它重新抄了一遍,保存了起來。後來,是主讓它走進了千家萬戶….。」
1860 年這首經弗朗西斯父親編曲的詩歌首先被刊登在文學期刊《Good Words》上,並很快就傳播開來,受到讀者的高度評價。(如今我們所唱的則是著名作曲家菲利普·布利斯 (Philip P. Bliss) 創作的曲調)
弗朗西斯寫下《我曾為你捨命》這首詩歌時才23歲。如果從這一年開始算起,到1879年她因患腹膜炎而不幸去世,前後只有短短的20年。然而她的生命就像一颗璀璨的流星,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在天际中留下了永恒的光辉,也為後人留下了許多珍貴的遺產。
在福音文字寫作上,她著述甚多,被後人讚譽為“天路歷程的神學”。其中影響甚大的是她寫的那套“國王”系列。自1870年起,她將自己的每日的靈修所得彙集成書,以“My King”(我的君王)作為第一本書的書名,前後寫了五本。這些被她稱為“Royal Books”(皇家讀物)的書籍出版後,影響激勵了許多信徒的靈命成長。連英國十九世紀最著名的宣教士、佈道家司布真牧師(Charles H|. Spurgeon)都在1879年舉辦的一次會議上,向與會的三百名牧師專門推薦了這套書籍,並對每人贈送了其中的兩本。
在讚美詩歌創作上,她更是給後人留下了許多優秀作品。其中比較重要的包括“金豎琴在鳴響”,“我曾捨命為你”,“耶穌,主啊,我是誰的?”,“主對我說話”,“啊,主,在你腳邊”,“獻己與主”等。如今幾乎所有的歐美各大聖詩歌集都收有她的名作。
弗朗西斯對讚美詩歌創作的態度是極其敬虔和認真的。每當寫一首詩歌,她都會先認真禱告。對此她是這樣描述的:「寫作是我的祈禱,因為我似乎從來沒有自己寫過一首詩,感覺自己在寫作時像個小孩子; 你知道小孩子在寫作的時候都會抬頭思想:“接下來我該說什麼呢?”我就是這麼做的。我祈求主不僅給我思路和力量,而且給我每一個文字,甚至押韻。”」儘管她長期受疾病的折磨,但她的筆下沒有任何的傷感,或以自我為中心,而把寫作的中心全都集中在基督和祂的聖工上,全力去讚美上帝的愛和救贖之功。評論家說她“在每一行的詩歌中生活和說話”。
在對待傳統聖詩的態度上,她也有特別的認識。就像她勸勉他人所說的:「我勸你們徹底要熟練一首詩,使它成為你自己的一部份,然後求神使它成為你的資訊。」這句話也成了筆者在寫作“經典詩歌故事”專欄時的自勉和禱告。
弗朗西斯在歌唱和鋼琴演奏上的天賦和恩賜也無保留地用在福音上。她曾經為利物浦的“基督教女青年協會”(Young Wo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 主持過讚美詩歌聚會,並且常常在一些社交聚會場合上,通過演奏和歌唱亨德爾、貝多芬和門德爾松等人的聖樂名作及詩歌來引導他人歸向耶穌。有一次在法國的旅行期間,她先為一位當地的天主教徒演唱了一首她自己寫的讚美詩《只為你》;因對方非常喜歡,她又專門用法語重寫了這首讚美詩,有針對性地加入了強調“唯獨借著耶穌才能來到天父面前”的內容,然後再唱給她聽。另一次,她在一家天主教堂經營的臨終關懷醫院演奏鋼琴,受到聽眾的交口稱讚;於是她又分別用法語、德語和義大利語來唱了亨德爾《彌賽亞》中的“安慰你們”和“祂會餵養他的羊群”等歌曲來安撫那些已面臨生命垂危的病人們。
總而言之,在這短短的二十年中,她將自己的一切全然都奉獻給了主,真正實踐了她在另一首佳作《獻己與主》(Take myself, and I will be ever, only, all for Thee)詩歌中所表達的誓言,即將自己的“時間”、“手”、“腳”、“聲音”、“嘴唇”、“財富”、“智慧”、“情感”、“心”和“愛”(time, hands, feet, voice, lips, possessions, intellect, will, heart, and love)都獻給主。詩歌最後的那句話: “獻上我自己,我永遠只為主而活!”(Take myself, and I will be ever, only, all for Thee),正是她一生最真實、最貼切的寫照!
在她生命結束的那一天,她的幾個哥哥姐姐都來到了她的身邊。據為她寫傳記的姐姐瑪麗亞(Maria V. Havergal ) 所記,那一刻她問醫生是否“今天”她就要走了;醫生回答說“Maybe”(可能)。她聽後安靜地說:“離天堂之門這麼近,真是太好了!” 她的另一位姐姐給她讀起了《以賽亞書》的43:2節經文:“你從水中經過,我必與你同在。”她回應道: “祂必遵守諾言。”已是聖公會牧師的哥哥對她說:“你說了很多關於國王的事,也寫了很多關於國王的書,現在你將很快就能看到祂的榮面。” 接著,在哥哥的禱告聲中弗朗西斯閉上了雙眼。“我們看著她平靜喜樂的臉龐,似乎看到她已與國王見面….。”
儘管這位集美麗、才華、敬虔、奉獻於一身的女性只活了不到43歲,但人們從來沒有忘記她。在她身後,她的作品發行了數百萬冊之巨。如今整整150年過去了,世上還有無數人還在唱她寫的詩歌。
就筆者而言,每次讀這首《我曾捨命為你》就像一次心靈的洗禮。特別是詩句中的那幾個提問:“我曾捨命為你,我血為你流出,你舍何事為我?” “我更舍父家庭,並我榮光寶座,你舍何福為我?” “我曾受大苦難,臨刑身同罪犯,你舍何物為我?” “現今在父右邊 時常祈求為你,你心願否獻上歸我?”,句句都在震撼、敲打、呼喚著我的靈魂,催我淚下,使我感恩,令我慚愧,逼我自省,並且鞭策我在事奉道路上更加奮勇,努力朝著標杆直跑!
是的,我們的主耶穌 “祂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壓傷。因祂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祂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以賽亞書53:5)祂甚至在“我們還是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羅馬書5:8),”人間的愛沒有比這更偉大的了。”(約翰福音15:13,現代譯本)不但如此,即使主耶穌回到了天上,祂還在天父右邊不斷為我們代求;祂所希望的就是我們能夠效法祂,背起十字架跟隨祂,成為祂的子民,和祂一起進入永恆的國度。面對這樣永無止息的愛,我們在世上又有什麼不可放棄,去回應這份大愛呢?!
親愛的弟兄姐妹,當您讀完或聽了這首詩歌及作者的人生故事有什麼感想?您,是否願意像弗朗西斯一樣,為我們的主耶穌獻出我們的一切甚至生命?!
讓我們再次來聆聽這首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