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大衛教授
2005年的諾貝爾醫學獎的得主,是澳大利亞的巴利‧馬歇爾(Barry Marshall)及羅賓‧華倫(Robin Warren)。這項號稱醫學研究的最高榮譽獎,是為了表彰他們在1983年所作出的重要發現:存在於一半世人之消化道的胃幽門螺旋菌是大部份胃炎的誘發者,而這種胃炎正是引起胃十二指腸消化性潰瘍及其他消化道合併症以及胃癌的重要原因。

Photo taken on Dec. 10, 2005 in Stockholm, Sweden shows Professor Barry Marshall (L) and Robin Warren presenting their Nobel Prizes for Physiology or Medicine. (Photo credit: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
這兩名科學家通過對大量從胃炎,及消化道潰瘍及胃、十二指腸潰瘍病人所取得的黏膜標本進行研究,發現絕大部份的檢物都有胃幽門螺旋菌(Helicobacter Dolori,又稱HP菌)的存在,並認為這種細菌就是導至胃炎,誘發消化道潰瘍、胃癌的主要原因。剛開始提出這個理論時,很多臨床醫學家,基礎科學研究者並不認同他們的見解。人們認為這個HP菌被發現存在于上消化道已經很久了,而且半數世人都有,但不見得人人都發病。
人們對這個細菌太熟悉了,甚至對牠們的存在感到麻木,以為它只不過是千萬消化道正常菌叢之一,不值得大驚小怪。然而這兩個科學家契而不捨,繼續堅持長期研究,不斷提出新的例證和數據來證實他們的論點。為了證實這個HP菌確實是引起胃炎的病因,他們將從病人胃液中分離列出的HP菌,進行體外培養,繁殖到一定數目時,他們將這些細菌喝入自己的胃中;不久他們的身體果然就出現典型的胃炎症狀,經病理組織檢驗確定是患了胃炎。
他們以大無畏的精神,通過將自己身體作為實驗對象,從而決定了HP菌的胃炎病原性。根據他們的發現,無數科學家與藥物公司隨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發出大量可以殺死這種HP菌的抗生素配方及方法。臨床醫生用這些抗生素去治療胃炎及消化道潰瘍患者,緩解了很多病人的症狀,不少人獲得治癒。用這些藥物讓HP菌陽性的人群服用,大大減少了他們患胃炎、胃潰瘍及胃癌的風險。在中國進行的研究也證實,服過抗HP菌的抗生素治療可以大大減低胃癌的發病率。儘管胃炎、消化道潰瘍並非嚴重的致命性病,而是十分普遍的病,但這病威脅影響了千千萬萬人的生活品質和工作能力,陽性病人還會因此發展成胃癌,為此社會國家經濟付出了莫大成本。
為了表彰這兩個科學家的傑出貢獻,尤其表揚他們以身試病的精神,去年諾貝爾獎遴選委員會決定將本年醫學獎授與馬歐爾與華倫,實在是實至名歸。

幽門螺旋菌
想當年,當我還是醫學生時,老師、教授及書本都教導我們說:“消化性潰瘍是一種多病因的疾病,其中重要的誘發原因與飲食內容與習慣有關。如:咖啡、濃茶、烈性酒或過冷或熱的食物,辛辣的調料食品和偏食,進食過快,暴飲暴食以及進食不規則、不定時都是重要誘因。其它因素包括:不慎使用消炎鎮痛藥、精神緊張吸煙等,遺傳因素也在考慮之列。
我給這類病人看病時,總是從上述因素去為病人找出發病的可能原因,並勸勉病人避免繼續受這些因素的影響。對這些病人的處方用藥我也著重對症治療,長期給予制酸、抗酸藥物治療;對有胃腸痙攣劇痛的病人予以抗痙攣的藥物治療止痛,但卻沒有想到細菌在胃的存在會誘發此病。
後來我成了外科醫生,沒日沒夜地做手術,吃飯很不定時,跟著不久我也出現了胃炎和消化道潰瘍的症狀。我總是將此歸因於我吃飯不定時,時飽時餓所造成的。但每次我做鋇劑X光檢查胃腸,只有可疑的胃、十二指腸炎症發現,因此我就服用制酸藥及抗胃酸生成藥去緩解症狀,並長期服用。直到後來看到醫學雜誌報導,HP菌是這種病的重要誘因,心想要從另一個角度去發現發病原因;經檢查,發現果然HP菌陽性。之後經過一個療程的抗HP菌抗生素藥物治療,竟發現從此我以上的消化道症狀消失了,再也不用長期服用抗酸藥物了。
我有不少朋友也有不同程度的胃炎和上消化道不適症狀,在我的建議下去檢查HP菌;陽性者進服抗菌藥物,效果不錯,一舉搞掉胃病的帽子。但由於胃炎及消化道潰瘍病太普遍了,制酸藥、胃藥也用得太普遍了,簡直隨手可得,成為家常用品,不少病人久病成良醫,就自己治療自己。即使老一輩的醫務工作者也還未完全接受認為HP菌是誘發胃炎及上消化道潰瘍的重要病因這個事實;加上檢查治療也花費不少,所以在臨床上還未做到普遍檢查。所以我奉勸那些長期上消化道胃腸不適的朋友,如久病無法根治,不妨找醫生檢查一下,是否有陽性的活動性的HP菌存在於您的胃中,如陽性可試一下抗HP病菌藥,治療一個療程,看是否能解決問題。

為了讓讀者認識一些基本HP菌知識及處理感染時會面對的問題,筆者特在此做一些與之相關的基本知識介紹。HP菌存在於約50%世人胃中,很多帶菌者儘管外表似乎很好,毫無症狀,其實都有不同程度的胃壁炎症。人群帶菌率常受社會經濟狀況影響,此種影響比種族差異更廣更大。50歲以上年長帶菌者超過50%。在美國,黑人帶菌者為40-50%,大約為60%,而白人中40歲以下帶菌者僅為20%左右。
後來發現,來自發展中國家的移民,尤其亞洲來的移民則帶菌率就更高。以美國為例,總帶菌率是30%,這些受感染的人中每年會有1%得十二指腸潰瘍病。事實上幾乎所有十二指腸潰瘍患者都感染此菌。美國30%胃潰瘍患者是帶菌者,其他胃潰瘍患者因可能與服食阿司匹靈等止痛藥及固醇類抗炎症藥物有關。大部份胃腺癌和淋巴瘤病發生在以往或現在有在HP菌感染的人中。在發展中國家,帶菌者中胃癌發生率的比例更大。
此菌可以從大部份帶菌者所用的凳子上分離培養到,所以此菌有可能經由糞便污染而傳播。30%的帶菌者的牙斑中可以分離到此菌,所以口沬傳播也是感染方式之一。在中國的研究表明,經過HP抗菌藥治療的帶菌者,大大減少了發生胃癌的可能性。歐洲的研究也表明帶菌者要比非帶菌者有六倍以上高的風險得胃癌。日本是全世界胃癌發生率最高的國家,有50歲以上的日本人帶菌者為65%。經對早期胃癌病人仔細調查,今發現大約30%以上都是帶菌者,且與年齡無關。馬歇爾認為,在高胃癌發生率的民族,如日本人、中國人、俄羅斯人群中應廣泛檢查是否帶菌,如陽性則應進行治療,尤其有胃癌家族歷史的人;不管有無症狀,帶菌者就應服抗藥素消除此菌。研究證明:很多十二指腸潰瘍病人經抗菌治療可以治好此病,50歲以下病人尤其為成功。

檢測是否感染或目前是否帶菌方法如下。一個最簡單的法為抽血檢查血清或口水,看是否有抗HP菌抗體;陽性即證明感染過或過去三年曾感染過。另一個直接法是在胃鏡檢查觀察下直接取得部份胃或十二指腸黏膜組織作檢查;經過陽性染色可以證實是否有HP菌在十二指腸消化道黏膜中存在。再一種花費較少又簡單的方法叫碳14-尿呼氣測定法,即禁食六小時後口服一個含有同位素碳14-尿(C-14Urea)的膠囊,10-20分鐘之後,將呼出去的氣體吹到一個含有液體的收集瓶中,然後測定呼出氣體中的碳14二氧化碳含量,超出正常即診斷為現在還帶菌。原理是HP螺旋菌中含有大量之尿黴,可以將服入的碳14-尿分解為碳14二氧化碳及氨經血到肺臟中氣管呼出。
治療HP菌感染的主要方法為抗菌素治療。通常醫生會同時開出3-4種不同的抗菌藥物聯合治療,療程為7-14天。對於頑固的有抗藥性的HP菌,則要用較高劑量,或重覆多次或用不同之抗菌素組合進行治療。服藥過後一段時間,可以再找醫生作吹氣檢查法,確定是否還有該菌生存在胃中。如該菌對某一組藥物存抗藥性,可以用另一組藥物治療。當然,對長遠這治療或預防對抗感染,打抗HP菌預防疫苗最為有效,但此種疫苗還在研發中,還未到實用階段。
發現螺旋菌為胃炎、潰瘍、癌的病因的過程給我們的啟示是:HP菌開始被認為是一個默默無聞的正常消化道菌之一成員,現在已被證實是一個誘發出上消化道炎症、潰瘍、痙攣的罪魁禍首。人們對這個真理有一個認識的過程,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一個標準。
應感謝和學習馬歇爾和華倫這兩個科學家,是他們堅持不懈地見證這個真理,在必要時甚至以不惜犧牲身體的健康作試驗。對世人來說,基督的存在及基督徒的信主得救也是一個真理,無數人已做了許多的見證;儘管還有很多人不相信,但真理始終是真理。我們基督徒應不要氣餒,堅持這個見證,最終真理會讓許多人相信,真理最後定會戰勝謬誤。

**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