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彬


引言:近些日子以來,圍繞美國的國內政治和政治人物、各國間的關稅衝突、以及俄烏戰爭的最終解決方案引起的激烈紛爭充斥著華人資訊群,許多基督徒也深陷其中,成為爭論中的一方而火氣十足。當我為此感到憂慮和困惑之際,一首熟悉而溫暖的旋律悄然在我心底響起——那就是《主活著》(英文名“He Lives”,中文直譯應為“祂活著”)。這首詩歌同樣也是誕生在充滿社會動盪與信仰危機的時代,作者是美國牧師兼作曲家艾爾弗雷德·艾克理(Alfred H. Ackley)。他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初寫下的這首詩歌,在近百年的歷史長河中給無數掙扎在迷茫和黑暗中的人帶來極大的安慰、激勵和信心。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作者的人生,去瞭解他的成長經歷以及這首詩歌的背後故事。

(一)

艾爾弗雷德·艾克理(Alfred H. Ackley)1887年1月21日出生於賓夕法尼亞州春山鎮(Spring Hill)的一個幸福家庭。父親斯坦利·弗蘭克·艾克理(Stanley F. Ackley)是一名才華橫溢的音樂家;母親奧菲莉亞·科格斯韋爾(Ophelia A. Cogswell)雖然只是一個家庭主婦,但卻通過帶領讀經和言傳身教的方式,為子女的成長奠定了信仰的根基。在這個家中此起彼伏的管風琴奏鳴和齊聲禱告成了日常生活的美妙旋律。

在父親的影響下,艾克理很早就展現出了他的音樂天賦。十歲起他就初步掌握了大提琴的基本技法;到十五歲時,他更是學會了鋼琴、簧風琴、短號、單簧管、短笛等多種樂器。

懷著對音樂事業的憧憬和熱愛,艾克理在19歲時考入位於紐約的美國國立音樂學院(National Conservatory of Music of America 1885-1929),開始了他系統的音樂學習。兩年後,他以優異的成績轉入倫敦皇家音樂學院繼續深造,主修大提琴專業。在這座歷史悠久的音樂殿堂中,他如魚得水,沉浸在古典音樂的海洋之中,掌握了各類經典名曲的演奏技巧。

下图为艾克理曾经就读过的纽约国家音乐学院舊址以及現今伦敦皇家音乐学院的校舍▼

正當眾人預言這位天賦異稟的年輕人將來會成為美國音樂界冉冉升起的新星時,艾克理在內心深處卻湧現出一種強烈的願望和呼召,— 那就是將自己的音樂才華奉獻給基督信仰和福音事工。1910年,回到美國的艾克理毅然放棄了一片光明的世俗前途,前往位於馬里蘭州的威斯敏斯特神學院接受完整的神學裝備。1914年他從神學院畢業,並被長老會按立為牧師,從此開始了他將音樂與福音事工結合的服事生涯。

(二)

神學院畢業之後艾克理先後在賓夕法尼亞州和加州的幾家教會擔任牧師。在服事中他將自己深厚的音樂造詣融合在教會的敬拜之中,不斷探索如何用詩歌和音樂去表達福音的真理,見證那榮耀和復活的基督。在他的帶領之下,教會的每一次主日敬拜都成了會眾的屬靈盛宴。

艾克理的出色服事很快引起了當時著名大佈道家比利·桑迪(Billy Sunday)的注意。後者邀請他加入自己的全美巡迴佈道團,擔任團隊的司琴及音樂總監。在長達八年的合作期間,艾克理不僅為為佈道會提供了無數次精湛的音樂伴奏,同時也配合各次佈道的主題的需要創作了許多優秀的讚美詩歌。他創作的詩歌往往將福音的真理與信徒信仰的切身體驗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從而能夠更加觸動聽者的內心,起到福音廣傳、激勵人心的效果。

艾克理一生中創作了一千餘首詩歌。在他漫長的創作生涯中有一位重要的合作夥伴,那就是他的哥哥本特利·艾克理(Bentley DeForest Ackley 1872-1958)。他和艾克理一樣,也十分擅長演奏各種樂器及詩歌創作,兄弟兩人共同創作了許多讚美詩歌。

在艾克理兄弟那個時代,隨著美國教會的復興,以及各種福音佈道活動的興起,人們對詩歌及相關音樂資料的需求急劇增加;因此迫切需要通過新興的印刷技術和傳播媒介,把優秀的作品廣泛地傳播給社會大眾。在這一歷史條件下,艾克理兄弟倆與福音音樂家荷馬·羅德希弗(Homer Rodeheaver)共同創立了「羅德希弗-艾克理出版公司」(Rodeheaver-Ackley Publishing),專門從事編纂、發行各類福音詩歌和讚美詩集,並獲得了極大的成功。艾克理本人也通過這家公司創作發行了大量詩歌作品,其中就包括這首膾炙人口的《主活著》。

(三)

現在我就來具體介紹艾克理這首詩歌的創作背景。三十年代初美國陷入到一場前所未有的經濟大蕭條之中,人們的生活和安定受到極大衝擊;同時社會上達爾文進化論、弗洛伊德的心理學,以及所謂理性主義的思潮也大行其道,使得傳統基督教的信仰觀念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

1933年4月初的一個周日,艾克理正在加州埃斯孔迪多長老會教會講臺上講道。那天他講的資訊是有關基督的復活有關。講道結束時,台下一位年輕的猶太學生突然對他發難,大聲質疑道:“我為什麼要敬拜一個死去的猶太人?” 面對這唐突的質疑,艾克理並沒有退縮,而是以充滿熱情和堅定的聲音回答道:““不!我告訴你,祂並沒有死,祂活著!此時此刻祂就活在我們中間!耶穌基督的活著今天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真實!我可以用我的經歷,以及無數人的見證來證明這一點!”(No,He lives! I tell you, He is not dead, but lives here and now! Jesus Christ is more alive today than ever before. I can prove it by my own experience, as well as the testimony of countless thousands)

那次講道結束之後,艾克理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那位年輕人的信仰挑戰在他腦海中一直揮之不去。幾天後,他又意外地從收音機中聽到一位自由派牧師在NBC電臺節目《現代信仰與古代神話》中公開否定耶穌復活的言論。在當天的日記艾克理記載了那位牧師那天在廣播中的謬論:“所謂的復活僅是一個隱喻,基督的屍體仍舊歸於塵土,但真理卻一直向前。”(The resurrection is a metaphor – Christ’s body remains dust, but truth marches on.)聽到這番話,艾克理頓時感到極其憤慨;他不禁將眼前的收音機摔向一旁,並大聲怒斥道:“這是謊言!主活著,今天比任何時候都更為真實!” 這一強烈的情感宣洩促使他產生了一個願望,那就是要寫一首詩歌來正面回擊社會上對基督復活的質疑和褻瀆。在妻子卡洛琳(Carolyn)溫柔的鼓勵下,艾克理隨即就開始了創作。幾分鐘之後,他便用詩句和音符寫下了那首著名的傳世詩歌——《主活著》。

主活著He Lives)

我事奉一復活主,祂今在世活著;
我知道祂確活著,不管人怎麼說;
我見祂手施憐憫,我聞祂安慰聲,
每次當我需求祂,總必答應。

在我所處環境中,主愛常在我旁;
雖然有時心煩惱,但卻不會絕望,
我知救主引領我,衝破狂風怒潮,
不日我主必再來,大顯榮耀。

歡樂!歡樂!眾聖徒都當揚聲歌唱,
當歌唱哈利路亞,永歸基督君王,
祂是尋者的盼望,又是求者力量,
無一人像祂可愛,仁慈善良。

(副歌)
主活!主活!救主今日活著!
祂與我談,祂伴我走,生命窄路同過;
主活!主活!賜人得救宏恩;
你問我怎知祂活著,因祂活在我心。

(四)

從上述歌詞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艾克理的這首詩歌有一個區別於其他復活節傳統詩歌的不同之處,那就是它的重點並不是放在對耶穌復活的歷史敘事或相關的聖經教義層面,而是通過第一人稱的視角直接來訴說千百萬信徒的生命見證,即復活的主耶穌至今還活著!由此來回應社會上那股否定基督復活的思潮。

詩歌共分三節。歌詞的第一句話,作者就充滿感性地訴說他心中的確據:“我事奉一復活主,祂今在世活著,我知道祂確活著,不管人怎麼說!”接著他又通過樸實無華的文字在各節的歌詞中一一寫下他的生命見證:從“我見祂手施憐憫,我聞祂安慰聲”的溫柔感知,到“每次當我需求祂,祂總必答應”的信靠回應,再到“雖然有時心煩惱,但卻不會絕望”,“祂是尋者的盼望,又是求者力量”的堅韌信念,最後昇華至“我知道救主引領我,衝破狂風怒潮”,“不日我主必再來,大顯榮耀”的勝利宣告。而進入副歌後,作者更是以連續三次的“祂活著”,以及“救主今日活著,祂與我談,祂伴我走,生命窄路同(走)過”等詩句來表達他對基督至今還活著的堅定信念。

從艾克理為這首詩歌所寫的曲譜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他出色的音樂才華。曲調的主體部分音色明亮溫暖,旋律平穩流暢,仿佛在靜靜地訴說著一個個感人至深的生命見證,彰顯了“主活著”對每個信徒所蘊含的深遠意義。進入副歌部分後,旋律通過驟然的昇華,瞬間點燃了慶典般的喜悅氛圍,使人沉浸在“主活著”的榮耀之中。尤其在唱到“祂活著”這一關鍵音節時,作者巧妙地運用了三連音和五度跳躍的高昂音符,將萬眾為之歡呼的激昂情感傳遞得淋漓盡致;而全曲的最高音定格在“祂活在我心”的音節上,更是讓人心潮澎湃、久久回味。整首曲調將傳統詩歌的莊重與現代音樂的活力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充分地詮釋了福音音樂獨特魅力,加上6/8的這種適合群體合唱的節拍設計,為聽眾營造了極佳的敬拜氛圍。

(五)

艾克理退休後定居於加州的惠提爾。1960年,他在平靜中離世,安葬於當地的玫瑰山紀念陵園。在他的生前,約翰·布朗大學為表彰他在神聖音樂領域的傑出貢獻,授予他神聖音樂榮譽博士學位。這一殊榮見證了他在福音音樂歷史上的突出貢獻。

近百年過去了,時至今日,《主活著》這首詩歌依然還是福音詩歌中的經典佳作,不但在復活節期間和主日敬拜時被廣泛傳唱,而且也成為許多福音佈道會上常用的曲目。每當我們唱起這首詩歌,我們的心便大得安慰,因为無論我們所處的環境和國際形勢将会发生何種變化,基督耶穌祂永遠活著,祂必掌管明天和未來,祂已經勝了這個世界!正如哥林多前書15章17-19節教導我們的:“若基督沒有復活,你們的信便是徒然,你們仍在罪裡……我們若靠基督只在今生有指望,就算比眾人更可憐。” 當年艾克理憑著信心用這首詩歌回應了他人的質疑,而我們也當效法他的榜樣,在今日這個動蕩混亂的世界中緊緊把握主的應許,依靠復活的基督去引領我們穿越時局的風雲變幻和驚濤駭浪,活出祂賜給我們的豐富生命,並將這個盼望帶給這破碎的世界和未信之人。

親愛的弟兄姐妹,主耶穌在上十字架之前明確告訴門徒,“還有不多的時候,世人不再看見我,你們卻看見我,因為我活著,你們也要活著。 到那日,你們知道我在父裏面,你們在我裏面,我也在你們裏面。”(約翰福音14:19-20)願主耶穌的應許和這首詩歌背後的故事能夠激勵挑旺你的信心,定睛于天上永恒的基业,在奔走天路過程中經歷祂的同在,一心朝著標杆直跑,直到世界的末了。

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