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彬

也許是年紀大了喜歡懷舊,前些日子無意中哼起了一首年輕時常唱的流行歌曲;雖然已經記不得全部的歌詞,但依然能唱出前面的部分:“我要唱一首歌,一首古老的歌,我輕輕地唱,你慢慢的和”…。唱著唱著,腦海裏卻浮現出另一首歌,一首真正古老的讚美詩歌。與前者的區別是它並非是創作於作者“閃亮的日子”裏,而是在失明的黑暗中;但詩歌的旋律和歌詞至今聽起來還是那麼的優美,猶如吹來初夏輕柔的晚風,輕拂著我的心靈深處,並與之發生陣陣共鳴,促使我頃刻有了介紹這首詩歌來龍去脈的寫作衝動 …。

歌詞之源

《成為我異象》是一首非常古老的愛爾蘭詩歌。它的作者是一位生活在6世紀的愛爾蘭詩人,而詩歌的內容更是源自於更早時期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凱爾特人的禱告。我先來介紹這位詩人作者,他的名字叫達蘭·福蓋爾(Dallán Forgaill)。

在傳說中,福蓋爾寫下這首詩歌的原因是與他的一段特殊經歷有關。那時的愛爾蘭土地上存在著好幾個彼此紛爭的王國和部落。而福蓋爾因為寫了一首頌揚最早將基督教傳入愛爾蘭、被稱為愛爾蘭十二使徒之一的修道士科勒姆· 西爾(Colum Cille)的詩歌,而引起了其他敵對部落裏一位名叫“森恩法拉德”(Cennfaelad)歹徒的嫉恨;一天夜裏他利用福蓋爾正沉浸在寫作之中的機會用長矛戳瞎了眼睛…。

在那段特別痛苦的日子裏,福蓋爾不斷通過禱告來親近神;而在那個時代信徒在遇到磨難時所做的禱告被稱之為“洛裏卡”(Lorica)。這個詞是來自中世紀早期生活在愛爾蘭土地上凱爾特人的盖尔語(Gaeilge),其本意只是“胸甲”;因為那時的凱爾特人經常要面臨各部落之間的爭戰,於是這個詞就逐漸成了他們在參加戰鬥前或遇到人生各種挑戰時向神祈求護佑和指引禱告的代名詞。因為凱爾特文化是形成愛爾蘭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這種禱告也被愛爾蘭人傳承下來。福蓋爾在失明日子裏正是在不斷的禱告之中,在原來的“洛裏卡”基礎之上創作了這首詩歌。

在福蓋爾之後的十幾個世紀中,這首讚美詩逐漸被被淹沒在歷史的風雲變遷之中,未能被近現代民眾所識得。1905年,後來成為愛爾蘭著名語言學家,曾經編撰過兩本愛爾蘭詞典的瑪麗·伯恩女士(Mary Elizabeth Byrne 1880–1931)在她25歲那年從一份十四世紀的抄本中發現了這首古愛爾蘭語的詩歌,並將其翻譯成英語。詩歌的原名叫“Rop Tú Mo Bail”,這一短語的組合本身有多種的意思,包括願你成為我的“堡壘”、“居所”、“家”、“避風港”等含義;伯恩從屬靈的角度將其翻譯成“Be Thou My Vision”,即“成為我異象”,從而讓這首古老的詩歌獲得了新生。而“Vision”這個翻譯十分到位,因為它除了“異象”、“啟示”、“願景”等含義之外,也有“視力”、“眼目”的意思,恰好又隱喻了作者創作這首詩歌時的特殊背景。

伯恩當時的譯文採用的是散文風格,和原文的文學形式並不太貼近,故在7年後又有另一位女翻譯家,擔任過愛爾蘭文學學會主席的埃莉諾·亨麗埃塔·赫爾(Eleanor Henrietta Hull)將其改寫更貼近詩歌的載體,從而進一步促進了這首詩歌在世界範圍裏的廣泛傳播,最終成為一首眾所周知的經典詩歌。

下右圖是詩歌在十四世紀的抄本片段▼

曲調之美

介紹完詩歌的文字來源之後,接著我們再來看詩歌的旋律。在漫長的歲月裏,這首詩歌曾經有過好幾個不同的愛爾蘭傳統民歌音樂來作為它的曲調,但都沒有得到廣泛的傳播。1912年,愛爾蘭音樂家喬治·皮特利(George Petrie)注意到有一種民間常用愛爾蘭風笛演奏的民謠曲調十分合適於這首詩歌。於是他在這一曲調的基礎上配合歌詞的需要而精心完成了旋律的改編,並最終將其定名為“斯萊恩”(Slane)。

“斯萊恩”其實是愛爾蘭米斯郡的一個地名。皮特利之所以將詩歌取這個調名是因為斯萊恩在愛爾蘭教會歷史上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傳說在西元五世紀的某一年,愛爾蘭一名叫聖帕特裏克(Saint Patrick)的傳教士在逾越節前夜憑著禱告給他的信心和勇氣在斯萊恩山上點燃了聖火,從而挑戰了當時還屬於異教徒的國王洛蓋爾的權威;因為這一天正好也是異教徒的德魯伊節(Druid festival)節,按傳統和規定只能由國王在山谷對面的異教祭壇上點燃他們的節日火種。正因為聖帕特裏克的這一勇敢行動,最終衝破了異教的轄制和羈絆,使基督教在愛爾蘭全地得到廣泛地傳播,他本人也因此被後人譽為愛爾蘭的守護神。而我在前面所提到的凱爾特人的禱告詞“洛裏克”,後來也被稱為“聖帕特裏克的胸甲”。所以皮特利選擇這一名詞作為這首詩歌的調名實在是恰如其分,實至名歸!

由皮特利改編的這一曲調是如此的清新、柔和、流暢,充滿了空靈之美,彷彿將人帶到愛爾蘭斯萊恩的那片山野,使人沉浸在山谷幽靜的晨曦和美麗的山色之中。曲調以平緩的節奏開始,以此奠定整首詩歌的敬虔基調和禱告的特殊氛圍;接著又隨著旋律的起伏和發展,在強度和情感上不斷傳達昇華出信徒渴望與主同在,求神保守看顧的那種緊迫感和激情;整個旋律與歌詞相互緊密契合,彼此融為一體,承載了強大的屬靈資訊,召喚人們脫離世俗的誘惑和世界的羈絆,去轉向那永恆的應許和未來,並在生活中通過渴慕和尋求神的指引和智慧,敢於面對眼前和將來所面臨的任何坎坷和挑戰。

下圖為一組與聖帕特裏克有關的圖片▼

中譯之本

歷史上這首詩歌最早的中文譯本是出自於1870年來華、曾作為今日山西大學的前身、1902年成立的“山西大學堂”創始人英國著名宣教士提摩太· 理查德(Timothy Richard 1845-1919)。他在1891年的《聖徒詩歌》中首次收錄了由他翻譯的這首詩歌,從而使國人第一次接觸到這首詩歌。在之後的百餘年之中該詩歌還出現過許多不同的譯本,但當前人們最常使用的是以下這個由已故香港著名聖樂家紀哲生翻譯的文本:

《成為我異象》

懇求心中王,成為我異象,

萬事無所慕,惟主是希望!

願祢居首位,日夜導思想,

工作或睡覺,慈容作我光。

…………………….

成為我智慧,成為我箴言,

我願常跟禰,祢作我良伴。

祢是聖天父,我得後嗣權,

祢住我心殿,我與祢結連。

…………………….

不掛意富裕,不羨慕虛榮,

主是我基業,一直到永恆。

惟有主基督,能居我心中,

祂是天上王,勝珍寶權能。

…………………….

天上大君王,輝煌的太陽,

我贏得勝仗,天樂可分享。

境遇雖無常,但求心中王,

掌管萬有者,永作我異象。

属灵之光

我們從以上詩歌的內容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這首詩歌濃濃的禱告色彩,仿佛讓我們再次看到了千年前那個失去光明的詩人福蓋爾在禱告時的虔誠心境。

我們不妨突破歌詞必不可少的文字限制通過“白話”式的直譯來看它的第一節英文:

“哦,我心所屬的的主啊,求祢成為我的異象;除祢以外,這世界對我來說都是虛空;無論是在白天還是黑夜,祢都是我最美好的念想;無論是醒著還是睡著,祢的同在就是我的光!”( Be thou my vision, O Lord of my heart;naught be all else to me, save that thou art.Thou my best thought, by day or by night,waking or sleeping, thy presence my light.)

我們再來看中譯本的其餘各節,同樣也充分反映了作者在禱告時那種內心情感。如在第二節,作者表達了求主成為他的“智慧”“箴言”和“良伴”的深切願望,以及有主作為自己的“天父”,獲得神“後嗣”名分的滿心喜悅;在第三節,作者傾述了自己因為有主這個永恆且勝過一切的“基業”,世上所有的“富裕”和“虛榮”皆可無視的決然心志;到了最後的第四節,作者更是高歌讚美歡呼,有了這位“掌管萬有”、如同“天上太陽”的主成為他的“異象”,他必可無懼任何人生的“無常”,去“贏得”人生的一切挑戰!所有這些無不反映了作者在禱告時的敬虔、順服之心,也是我們每個信徒所要學習的禱告榜樣。

比較遺憾的是紀哲生的上述譯本省略了英文原詩中第三段,即“願祢成為我的盔甲,我戰鬥中的劍,我的尊嚴和我的歡樂;做我的避難所,我的堡壘… ”的那部分,而這恰恰是和作者創作這首詩歌時的特殊背景密切相關的,也是今日基督徒遇到人生坎坷和苦難時最常使用的禱告內容,將其省略甚為可惜。

      影響之遠

一百多年以來,這首被著名愛爾蘭詩人威廉·巴特勒·葉芝(William Butler Yeats,1865—1939)評價為“古代愛爾蘭教會最美麗的詩歌”感動影響了一代代無數的信徒。人們稱這首詩歌所提供的資訊,讓他們在悲傷時有了安慰,在軟弱時增添了信心,在疑惑時看到了方向,在爭戰時吸取了力量,也因此在歷史上留下了許許多多的感人事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有一群愛爾蘭士兵被囚禁在一個德軍戰俘營裏。其中一個名叫約翰的戰士從小就非常喜歡這首讚美詩。他後來這樣描述自己在那段孤獨無助時期的情感經歷:“每當我唱著這首詩歌時,我就感到一種無法解釋的平靜席捲了我,就好像上帝在提醒我,我並不孤單,即使在那個黑暗的地方,祂也依然與我同在,…。”

1895年有一位名叫艾米·卡邁克爾(Amy Carmichael中文資料中常譯成“賈愛梅”)的愛爾蘭年輕女性,在她申請去中國未得批准的情況下,展轉去了南印度宣教。在那裏她整整生活了55年,期間除了宣教之外先後還幫助了一千多名印度女童擺脫了在寺廟被迫賣淫的悲慘命運,使她們獲得新生;後人因此譽她為“印度之母”。她在那段服事期間特別喜歡唱這首詩歌,認為這首歌表達了她對上帝的情感和事奉的心態。但她本人卻在1931年因一次意外事故而傷了脊骨,從此臥床難起,痛苦不堪。在那些艱難的日子裏,她也從這讚美詩中找到了特別的安慰和力量。她的傳記作者這樣寫道:“這首讚美詩成為她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給了她即使躺在床上也能夠繼續工作的勇氣和力量,…。”1951年她因病去世,臨終前還在唱著這首歌。

1979年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一生為窮人、孤兒、麻風病人、無家可歸者和臨終者付出關懷和大愛的德蕾莎修女生前也特別喜歡這首詩歌。她在自己的宣教慈善基金會的專用信紙上還特地印上這首詩歌的第一句,以強調基金會的信仰和使命。

在英國人們甚至很喜歡在某些重大場合中演奏這首詩歌。如英王室的威廉王子和凱特王妃,在2013年10月23日為他們剛滿三個月的小王子喬治所舉辦的隆重受洗典禮上就專門挑選了這首詩歌,來為小王子未來的一生祝福。

直至今日,幾乎世界上的每一個教會都還在唱這首詩歌, …。

下左圖是有“印度之母”之稱的賈愛梅;右圖是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的特蕾莎修女▼

結束之語

親愛的弟兄姐妹,瞭解了這首詩歌背後的故事,您有什麼樣的感動和領悟?您是否也經歷過類似作者這樣的幽暗和坎坷的時期?您是怎樣度過那些難熬的日子?

願這首超越了千年時空和地域的古老詩歌和詩歌中的恩主耶穌成為你我的異象,陪伴我們人生旅程中的每一步。無論遇到怎樣的難處和困境,單單仰望我們的主耶穌,從祂那裏去尋求安慰、智慧和指引;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都求祂光照我們,與我們同在,成為我們力量的源泉和生命的指南。

讓我們一起彼此鼓勵,背起自己的十字架,朝著那標杆和異象直跑,直到再見主耶穌的那一天。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PxcsgAnnc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