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亮教授

基督教,是叫人要忍耐的信仰嗎?

我忍耐你們要到幾時呢?把他帶到我這裏來吧。

(馬可福音9:19)

這是整本聖經裡,我最喜愛的經節之一。

尤其我在難過時,經常被人勸說:「愛是凡事忍耐」,似乎我的難過,就是我忍耐的還不夠。更糟的是,缺乏忍耐就是不愛。我還要忍耐多久? 不知道。

或是我在迷惘時,經常被人勸導:「忍耐到底,就必得救」。似乎我的問題沒有放下,還在迷惘掙扎,證明我的忍耐還未到底,所以無法得救。究竟什麼叫到底? 不知道。

我每想到這節聖經,就感謝讚美主,還好主耶穌有說:「我忍耐你們要到幾時呢?」不管這個忍耐的對象,是什麼人》主有忍耐你們要到幾時的話,可見主耶穌也有忍耐不下去。

哇,歷世歷代,沒有人因會這句話就對主說,你沒有忍耐到底,所以主耶穌根本沒有得救。也沒有人因這句話對主說,你有忍耐不住,所以主耶穌根本沒有愛。

我忍耐你們要到幾時呢?把他帶到我這裏來吧。」這句話實在是安慰我。一直讓我要忍耐,要時刻的忍耐,要不斷的忍耐,要持續的忍耐,要一年又一年的忍耐,要忍到底的忍耐,要忍忍忍—–,終於有一個救主,名叫耶穌,來打破要忍的天窗,讓人呼吸到自由與釋放的氣息。

耶穌對面對痛苦者,要忍的鄉愿,對人受苦的冷酷,用時間來拖的話語,主是無法忍耐的。主說:「我忍耐你們要到幾時呢?把他帶到我這裏來吧。」對我們這痛苦難忍的人,真是福音。

基督教,是僅僅是叫人要忍耐的信仰嗎? 不。問題不是在自己的難處上忍耐,而是去幫助人,把人帶到主那裏吧!

主耶穌,求祢可憐我這無知的人

你們所以錯了,豈不是因為不明白聖經。

(馬可福音12:24)

「你們」,是當時的撒都該人。撒都該人不相信復活,而預設七個兄弟與一個女人的議題,來問耶穌。

耶穌知道他們的錯誤,讀了聖經,卻不明白聖經;撒都該人的偏差,也是後來理性主義的偏差:

第一,預設的前題錯誤。問題的前題,是人主觀的設定;預設錯,問出的題目就錯。在錯誤的題目上,不可能有對的「明白」。

第二,人的「明白」太有限。要將一個事情看清楚,人看問題的距離很重要,距離愈遠,就愈看不清。人與主耶穌的距離,決定看聖經多清楚。與主耶穌的距離很遠,不可能明白聖經。

第三,人的「明白」是過去式,太有限。人的明白受到自己的經驗、喜好影響。人不能用過去式的知道,去明白未來式。

第四,人的「明白」受到人性軟弱的影響。人性的考慮利害得失,會對人的明白有偏差。

人真的可以明白什麼嗎?按著我所明白的,我依然不明白。人的理性,只有不明白聖經嗎?不。對任何學科,人的理性明白都很有限。對自己所明白的,高舉那一點點所明白的,就會產生下一步偏差的預設。

連知識都如此的不明白,何況明白聖經。我是台灣大學的教授,只有在一個很小的科學領域,我懂一些;跨出去,我就不懂。

最近,我重新讀大學課本,發現我沒有全懂。甚至連微積分課本第一章的連續函數,什麼是連續函數? 我也不懂,即使我會算。在我所懂的事上,我都需要重新再學習,何況聖經。

當我教導學生,我對學生說我的專業,哪裡我懂,哪裡我不懂。當我分享聖經,我也告訴人,我懂的部分,與不懂的部分。

讀不懂聖經,我還讀嗎?是的,那是我與主耶穌接近,與我的心向著主的距離。

主耶穌,你可以罵我錯了,罵我的錯豈不是因為我不明白聖經。但是,我求你可憐我這無知的人,求你可憐我這瞎眼的人,求你可憐我這活在黑暗中的人。

真理與規定不同

法利賽人對耶穌說:“看哪,他們在安息日為甚麼做不可做的事呢?”

耶穌對他們說:“經上記著大衛和跟從他的人缺乏飢餓之時所做的事,你們沒有念過嗎?”

(馬可福音2:24-25)

大衛與跟隨他的人,在飢餓的時候,到祭司亞希米勒那裡,要了餅吃,這些餅是祭司給他吃的。這事寫在撒母耳記上二十一章1-6節,大衛吃了只有祭司能吃的餅。

主耶穌教導我們,信仰真理的目的,在於使我們認識上帝。人卻很喜歡把「真理」變成「規定」,要人守住規定,這個不行,那個不行,就是不知知道怎麼行;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就是不知知道什麼能夠做。許多的宗教,是架構在不能做的規定系統裡。

真理使人得自由,規定使人承受重擔;真理,有著上帝對人的眷顧,但是規定沒有眷顧,規定就是規定。規定重視規定,規定重視規定的條文,規定看重規定的要求,規定重視一致,不論個人的需求與狀況。

“看哪,他們在安息日,為甚麼做不可做的事呢?” 這是規定主義。看哪,是檢察系統。安息日的規定,使人在更不安息。控告人做不可做的事,這是規定。

真理與恩典一起,規定常與形式一起。恩典有憐憫,規定在要求之外,就什麼也沒有了。我們在社會上會發現,設立規定的人,常是最不守規定的。所以設立規定,顯出特權。

我們需要真理,也需要規定,傳講真理與設立規定,怎麼區分? 我的掙扎!

生命危機時的保守

「愛祢律法的人、有大平安.甚麼都不能使他們絆腳。」(詩篇119:165)

人有感覺,上帝教導我們,我們必須跟隨法則,不是跟隨天然的感覺。跟隨法則,上帝還會給我們神聖的感覺—「大平安」。

第一,天然的感覺是起伏的,變動的,不穩定的。法則是隱定,如同讓星球運轉的機制,有自己的軌道,有自己的速度,有自己所受的引力。雖是自己的軌道,但來自上帝的法則。

沒有一顆星球,去繞別顆星球的軌道。沒有軌道的星球是「流蕩的星」(猶大書13),太危險。

第二,信仰有法則,也有「愛」。愛上帝律法的愛,原文是「吸引」,如同星球的吸引力。愛是吸引,所以勉強不來。不愛也不用控告,那沒有吸引。

當我們跟隨上帝,愛上帝的話語,上帝的話語就成為我們的吸引力,上帝力量對我們的保守,使甚麼都不能叫我們「絆腳」。

第三,什麼使我們絆腳?我們的軟弱,我們左右為難時。上帝的兒女,是平凡人,我們在危機前,天然的感覺會搖晃,上帝的話語,使我們搖晃時能夠穩住。

那不是人的力量,是上帝的力量,上帝給我們的是神聖的感覺「大平安」(great peace) ,跟著祂的話語臨到。天然的感覺與神聖的感覺怎麼區分?上帝沒有要我們區分,而是愛上帝的話。

困難時,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主,我願意成為愛上帝的話的人。

不要講容易引人生氣的話

「搖牛奶必成奶油;扭鼻子必出血。照樣,激動怒氣必起爭端。」

(箴言30:33)

牛奶是混合物,攪拌使輕的油質浮上成為奶油,較重的蛋白質沈下,成為「脫脂牛奶」。

鼻腔的微血管很多,所以扭鼻子會出血。

鼻子出血,呼吸就受阻,這是「怒氣」(wrath)的原意;表示人在生氣時,肺部吸不到氣,會激烈呼吸或喘氣。

什麼事情引人生氣?上帝提醒我們是「爭競」(strife),那是不同的看法或矛盾的事,有人就是要來攪拌,要來爭論個水落石出,叫我們依他們的看法就範。

這是在「與人溝通」很重要的,與人溝通不是要搖人的牛奶,扭人的鼻子;與人溝通不是,可以產生「速效」。追求速效的講話術,對年輕人比較容易,對老年人不容易,而且容易引老年人的生氣。

老年人不要生氣:

第一,爭議性的議題,要避開。

第二,喜歡說服人的人,要遠離。

第三,對怎麼說都不懂或不聽的人,要暫停,免得去扭對方鼻子,引人生氣。

第四,離開愛說反話的人,他們在扭你的鼻子,不如你去陪伴不太說話的貓、狗、樹木等。

不喜歡聽容易引人生氣的話,這是我喜歡花草樹木的原因。

義人必因信得生

「牆裡的石頭必呼叫、房內的棟梁必應聲。」

(哈巴谷書2:11)

牆裡的石頭,是建築的地基;高處的棟樑,是建築的連結。石頭地基是為承受的堅固;棟樑是為聯結的平穩。

任何的建造,最重要是地基,其次是棟樑,而非牆壁、門、窗,更非裝飾、裝潢等。

上帝應許我們,是真實的見證,是如同基石的發聲,會有高處棟樑的回應。美好的詩歌,不是地上的強權可以擄勒;美好的文學,不是流行的消息可以粉飾。

上帝提醒我們,真正的影響,是基石的呼叫,即使有牆隔絕,還是擋不住。

義人必因信得生,信是基石,得生是主回應。

當我們遇到許多困難,怎麼辦? 義人必因信得生。當我們完全沒有出路,怎麼辦? 義人必因信得生。當我們憤怒、失望、不解,怎麼辦? 義人必因信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