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彬
引言:不知不覺,我為《追求》雜誌和《海外華人福音網》撰寫歐美經典詩歌介紹這個專欄已經過了十個年頭,迄今已發了五十餘篇文章,約二十幾萬文字。原以為我已介紹過的詩歌就主題和類型而言已經大致涵蓋了相關的領域,但今天突然間我意識到,至今我還沒有涉及過一篇與少兒詩歌有關的聖詩;而要寫這個專題,首選的詩歌必非《耶穌愛我》莫屬。
我相信教會裏許多的會眾都非常熟悉這首詩歌,因為他們從小就是聽著或唱著這首詩歌長大的,特別是來自港臺的弟兄姐妹。然而即便是一個從未聽過此歌的信徒或慕道友,當他初聽到這首詩歌時,我想也定會對詩歌的淺近易懂的歌詞和清澈優美的旋律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同淋浴在春日裏的柔風之中,感到是那麼的舒適、溫暖和安詳。
許多人可能會猜測到這首詩歌是出自一名女性的筆下。是的,她的名字叫安娜.華納(Anna B. Warner 1827-1915),是美國十九世紀的一位知名作家。下面我就來介紹她的生平及這首詩歌的創作經過。
安娜·華納1827年出生在紐約市;她上面還有一個大於她8歲的姐姐,名叫蘇珊(Susan B.Warner1819-1885)。安娜的母親在她還小的時候就去世了,全靠他們的姑媽弗朗西斯(Frances L. Warner)來到家裏幫忙,照看姐妹倆長大。幸好她們的父親亨利·華納(Henry Warner)是紐約一名成功的律師,有條件給兩個女兒提供富裕的生活條件和良好的教育。同時這位父親也是一名文學愛好者和小說家;在他的影響之下,安娜和蘇珊從小就飽受文學的薰陶;這也為她倆後來成為著名的作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836年,事業上躊躇滿志的亨利.華納買下了哈德遜河上靠近西點軍校一側的一座小島,即憲法島(Constitution Island)。他曾設想把這座和美國獨立戰爭歷史相關的島嶼,連同島上那幾個當年為抵禦英軍入侵而建築,後已荒廢了的防禦堡壘開發成一個避暑勝地;沒想到才過了一年,美國因金融危機引發的歷史上第一次經濟大蕭條就打破了他的這一夢想。隨著大量銀行和企業的倒閉,亨利的許多重大投資也紛紛破產,並由此帶來了一系列的訴訟,從而迫使他賣掉了位於紐約聖馬可廣場(St. Mark’s Place)的豪宅,帶著全家搬入島上的一處普通住宅裏居住。
▼下組照片中上二圖為從西點軍校所攝的“憲法島”;下二圖為島上”蘇珊和安娜旧居的室内外照片。1908年這座房子被主人贈送給西點軍校,並被後者當作軍校博物館使用。
家庭經濟狀況的突變對蘇珊和安娜兩人的成長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兩位原本在家中有專人侍候的大小姐不得不開始由自己來承擔諸如做飯、打掃衛生等家務,甚至連劈柴和划船越過哈德遜河到城裏去運送物資和郵件這些重活也只能由她們親力親為。不過,人生的這些特殊境遇和曆煉,以及由家庭經濟困境所帶來的壓力也促使這對愛好文學的姐妹倆先後走上了寫作的道路。姐姐蘇珊率先在文壇嶄露頭角,一炮而紅。她於1851年正式出版了一部名為《廣闊的世界》(The Wide, Wide World)的小說,大受讀者的喜愛。據說這本書是美國文學創作歷史上第一本銷量過百萬冊的書籍;在英國,這本書的銷量甚至超過了著名作家查爾斯·狄更斯的名作《大衛·科波菲爾》。
而姐姐在創作上的成功又進一步激勵了安娜投身於文學創作。第二年安娜也出版了她的處女作《美元與美分》(Dollars and Cents ),同樣廣獲讀者好評。之後兩姐妹佳作頻出,成為揚名於美國文壇的一對姐妹花。姐妹倆生來性格各異,創作風格也各有千秋,正好彼此互補,常常一起合作來撰寫小說、散文和詩歌。而《耶穌愛我》這首詩歌首次被讀者認識,就是先由安娜因著蘇珊的要求而完成創作,再由姐姐將這首詩歌引用到她那本於1860年出版的《言和諾》(Say and Seal)小說的情節之中。(此書沒有中譯本,書名為筆者自譯)
在苏珊的這部小說中,作為男女主角的分別是一家鄉村小學的女教師費思· 德里克(Faith Derrick)和當地教會的主日學校長兼老師約翰·林登(John Linden)。小說以他們兩人的愛情故事作為主線,穿插展現了他們對村裏學生和孩子們所付出的愛,以及他們所面臨的各種考驗和磨難。在書中的115-156頁中有這樣一個情節:村裏有個患重病的小男孩名叫強尼(Johnny);在他病危时約翰和費思一直在陪伴着他。
那天男孩因病情加剧而再度显得非常的虚弱和不安,言语和抚爱都无法让他安静下来。此時約翰看到强尼向自己伸出了双手,於是就像昨日那样抱起他在房间里走动,企圖通过匀称的步伐使其安静下来。當狀況有所好轉時,強尼又轻微地向約翰說出一個請求:“Sing”(唱);于是约翰就给他唱起了一首新的诗歌:
“Jesus loves me! This I know, For the Bible tells me so. Little ones to Him belong;They are weak, but He is strong. ….”(耶穌愛我,我知道,因有聖書告訴我;幼小孩童祂牧養,他們軟弱主剛強, ….);隨著歌聲,小強尼的臉上逐漸恢復了平靜,接着開口要費斯幫助他梳頭和進食 …. 。
當然約翰所唱的這首詩歌在小說裡只是安娜的文字創作,並沒有人真的給它譜上了旋律。然而隨著這部小說的流行,很快紐約著名的作曲家威廉·威廉.布拉德伯裏(William B. Bradbury1816-1868)就注意到了這首詩,並深受其感動,特別是它的第一節內容。於是他欣然為詩歌完成了譜曲,並專門為其加上了副歌。在副歌歌詞中他用強調語氣的“Yes”,三次重複了原詩第一節的 “ Jesus loves me”(耶穌愛我),然後再以“the Bible tells me so”(聖經這樣告訴我)作為整首詩歌的結束。
威廉.布拉德伯裏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聖樂音樂家,他曾師從美國著名聖樂家羅威爾.梅森(Lowell Mason 1792-1872),也曾專門前往德國的萊比錫去學習樂理、作曲和鋼琴演奏。從德國回國後他曾在多家教會服事,主要負責成人及兒童主日學音樂的教學和創作,為此他也贏得了“主日學音樂之父”之譽。他一生先後曾為900多首詩歌譜曲,給世人留下了包括《堅如磐石》、《禱告良辰》、《天父領我》等諸多經典名曲。
在這首《耶穌愛我》曲譜創作中,他通過4/4的穩定節拍,以及明快積極的大調音色,賦予了整個旋律以連貫、流暢,溫暖、向上的特點,並完美地突出了詩歌所反映的耶穌對孩子們那份無以比擬的愛;而其反復的音型和漸進的音階設計更是十分適合兒童們演唱。正是由於他所創作的優美曲調,才使得這首《耶穌愛我》走出了小說,進入到教會和千家萬戶,並世代流傳,成為聖詩歷史上的又一經典,也成了兒童詩歌中難以替代的代表佳作。
毫無疑問,這首詩歌之所以能夠成為聖詩寶庫中的經典佳作,是與詞曲作者都具有純正的基督信仰分不開的。就安娜和和蘇珊而言,她倆從小就是虔誠的基督徒,對聖經的熟悉和領悟有著遠超出同齡人的能力。這一點可以從以下的事實得以佐證。她們來到憲法島後不久,就因著在西點軍校當牧師的叔叔介紹,開始為軍校的學生們開設聖經課程,並為此默默堅持了四十年之久。為了紀念她倆在這一方面對年輕學子們的長期帶領和忠心服事,在她們去世後,西點軍校特以最高的軍事榮譽將她們的靈柩安葬在軍校的軍人墓地,成為該公墓中僅享此榮的兩位平民。
我們從安娜筆下的這四節詩歌文字中處處可以看到她對聖經經文的熟練掌握;而整首詩歌所突出反映的就是耶穌對孩子們的特別關愛和無條件接納。《馬太福音》記載了這樣的事實:當耶穌離開加利利,來到約旦河東的猶太境內時,有人帶小孩前來,求耶穌為他的孩子按手祈禱,然而卻受到耶穌手下部分門徒的責備和阻攔。耶穌看到後馬上命令門徒,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裏來,不要禁止他們,因為在天國的,正是這樣的人。” 不但如此,耶穌還把孩子們的謙卑作為門徒們要效仿的榜樣。當門徒為“天國裏誰是最大”這個問題彼此爭論時,耶穌馬上叫上一個小孩子,讓他站在門徒中間,然後說: “我實在告訴你們,如果你們不回轉,變成像小孩子一樣,一定不能進天國。 所以,凡謙卑像這小孩子的,他在天國裏是最大的。”(參見馬太福音19:13-14;18:1-4)
儘管這首詩歌的創作背景和旋律特色決定了它屬於兒童詩歌,但是詩歌中包含的屬靈亮光卻適用於所有的人。以詩歌中開始的那句“耶穌愛我,我知道,因為聖書告訴我”歌詞為例,我相信不少人會以為這只是適合於孩子們,作為成人更應該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和理性來認識神的愛。然而,安娜蘇珊兩姐妹在寫作時偏偏讓這句話出自一位教主日學的老師之口;而為其作曲的威廉.布拉德伯裏更是刻意將其作為副歌的內容來反復強調。可見這句話並不僅僅只是針對孩子們。
事實上,即便是成人要完全認識自己所處的客觀世界也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更何況是要認識創造宇宙萬物的神。正如《以賽亞書》55:8-9中所說:“耶和華說,我的意念非同你們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們的道路。天怎樣高過地,照樣,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 世人都犯了罪, 然而,“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翰福音3:16)而聖經正是神通過自己的話和耶穌的行為和教導將祂的本質、屬性、意圖、計畫,以及祂的愛、公義、憐憫和全能一一對人啟示出來,從而使人們能夠藉著聖經認識神和祂的獨生子耶穌,接受祂的救恩。這裡的“一切人”即包括了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和不同年齡的人。
與“耶穌愛我,我知道,因有聖書告訴我”同屬第一節的另一句歌詞“他們軟弱主剛強”也是如此。雖然這句話作者安娜是為病重的小強尼寫的,但她依據的卻是《哥林多後書》12章19節的經文:當保羅為自己肉體上的一根刺三次求主挪去時未蒙應許時,他得到的回答是:“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 世上有無數的成人,在人生最軟弱無助的時候,因著聖經的這句話而得到安慰和激勵,從而有信心和勇氣去面對眼前的所有苦難。
事實上這首詩歌也伴隨著許多成人生命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時刻。有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很久以前,曾經有一位俄勒岡州的牧師受有關部門指派,前往一家州立的精神疾病診治醫院,為住院的病人提供諮詢和安慰的服事。進入醫院的第一天,他所去的病房是一處住滿重度患者的大統間;房間的四壁鋪設著防病人自殘的專門軟墊,空氣中更是充滿了因病人隨意大小便而產生的奇臭。當他開始試圖與那些病人交談時,所得到的回應要麼是麻木的表情或無意識的呻吟、要麼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胡言亂語和尖叫,….。
在那個令人難忍和尷尬的時刻,這位牧師受聖靈的感動,開始唱起了《耶穌愛我》這首詩歌。他持續唱了一個小時,沒看到有什麼效果,但他並因此不灰心。在接下來的幾個星期裏,每當他一進入病房就唱起這首歌;唱到副歌部分,他更是一遍又一遍地重複,“是的,耶穌愛我;是的,耶穌愛我;是的,耶穌愛我”這部分歌詞,而且唱得一次比一次更有信心。漸漸地,奇跡出現了,病人們開始安靜下來並且一個接一個地跟著他唱了起來….。到了一個月後,這些病人中居然有36名重症患者可以被轉到普通病房;接著在一年之內,這些病人中除了倆人之外,其他人竟然都順利出院,回到了他們的家中。
在寫作中我還欣喜地發現,《耶穌愛我》這首詩歌在歷史上竟然還與福音在中國的傳播有關。在十九世紀後期甚至到了二十世紀初,一家國際宣教組織在他們所編輯的聖詩集中,一直在這首詩歌的標題上特別用括號標示了“CHINA”的字眼,並解釋為: “a favorite hymn in China”(一首在中國非常受歡迎的詩歌);其原因是這首詩歌在他們在中國宣教的歷史上曾經起過重要作用的緣故。感恩當年這些宣教士使用了這首詩歌,使耶穌的大愛進入到那麼多中國人的心間,並使他們成為福音在華夏廣傳的薪火,一代代傳承下來。
160多年過去了,如今世上無數不同年齡的人仍然在唱著這首詩歌, … 。
最後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首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