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彬

筆者所住之社區在當地有“花園裏的城市”(City in Grarden)之美稱。打開所住公寓後院的欄柵就可以直接走進一個占地87公畝的森林公園(Byrne Creaak Park),裏面樹木參天,雀鳥爭鳴,溪水長流,曲径通幽。小區的中央是一座據說是參考了英國漢普頓宮及法國的凡爾賽宮園林而設計的美麗花園。花園的中間是一組大型噴泉,噴泉的前後左右是由長青灌木和玫瑰樹構成不同圖案的園林草坪,四周則圍繞著楓樹林,一到秋天便鮮紅似火,美不勝收。社區的各幢公寓也有各自的大小花園,所種的各類花木異草在不同季節交替爭奇鬥豔。漫步在這樣的環境之中真是一種享受。

▼下組照片即攝於上文所提到的各種美景

每當我為此感恩時,常常會想到一首聖詩,名字就叫《在花園裏》(In the Garden)。我曾經這樣猜想過,這首詩歌的作者也許也是和我一樣看到類似美景才會寫下這首詩歌的;然而當我開始進一步去探索挖掘這首詩歌背後的的作者人生及創作背景時,所瞭解到的結果卻與想象大相徑庭。原來此詩的創作完全和世上任何的花園無關,只是源於作者的一個異象,而且當時的他還是處在一間幽暗的斗室之中,….。然而,他的這一異象,其美麗和芳華程度卻又是人世間再著名的花園也無法比擬和媲美。欲知其中詳情,請允我一一道來。

《在花園裏》這首詩歌的作者名叫查爾斯·奧斯汀·邁爾斯 (Charles Austin Miles )。他的個人成長經歷似乎並沒有任何特別之處,1868年1月7日出生在美國新澤西州的曼徹斯特鎮,是家中的第二個孩子,按部就班完成基礎教育後先後曾就讀於費城藥學院和賓夕法尼亞大學,取得了藥理學的學位;畢業後他結了婚,並成了一名藥劑師。那是一個穩定的職業,在他人眼裏這一切都是那麼的美好和順理成章。

然而人生的轉捩點很快就臨到了他的身上。1892那年他在業餘時間寫的一首福音詩歌 “聽,這是耶穌的聲音”(List! ’Tis Jesus’ Voice)被一家叫霍爾.麥克的福音歌曲出版公司(Hall-Mack Company)正式發表,並得到高度的評價。那是他的處女作。作為基督徒的他,一直對福音詩歌創作一直保持著濃厚的興趣,如今終於有了收穫;接著更大的驚喜等待著他,霍爾.麥克公司竟然還對他刮目相看,直接邀請他去那裏擔任編輯。於是他毅然放棄了藥劑師這一穩定職業,加入了這家出版公司,之後又被晉升到經理職位,前後整整在公司工作了37年,直至退休。在這期間他個人也更上一層樓,先後完成了近四百首福音詩歌的創作,其中多數作品還是由他一人來完成作詞和譜曲,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這首《在花園裏》。他也因此成為那個時代備受讚譽的讚美詩歌作家。

《在花園裏》這首詩歌創作於1912年3月的某一個寒冷的夜晚,地點是在一個沒有窗戶的狹小空間內,室內只有一盞微弱的燈光;不但如此,根據作者女兒的描述,房間裡甚至因為還有漏水而相當潮濕, ….。看到此處,也許讀者會感到奇怪,這番場景豈能和“在花園裏”的創作主題發生關聯? 如此簡陋的條件又怎能配得上作者已經是一家大公司經理應有的身份和地位?!其實,這只是他位於新澤西住宅中的一個地下室;因為在業餘時間裏酷愛攝影,所以他把這間地下室改造成了暗房,用來沖洗膠捲,而此時他正在暗房裏工作。

那麼在這樣的場景中他為什麼能夠寫出了《在花園裏》這樣的詩歌?那就涉及到邁爾斯一個習慣,他經常會在沖洗膠捲過程中等待顯影結果的空餘時間,隨手拿起桌上的一本聖經,在暗房裏那盞特殊的紅燈下閱讀經文。

那天他翻開的聖經正好是《約翰福音》的20章,內容講的是抹大拉的馬利亞和十二門徒在看見死而復活的耶穌的場景。馬利亞在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並被埋葬後的第三天清晨來到耶穌的墳墓前,看到裏面已經空了,以為主的身體被人挪去,就急忙去告訴約翰和彼得;兩人快速趕到現場,先後進入墳墓確認了墓裏只剩下裹屍的細麻布和包頭巾,於是雙雙悲傷無奈地回家去了。但此時馬利亞卻遲遲不願意離開墓地;接著她突然見到了天使和復活的耶穌,主親自對她說話,並讓她把自己對她說的話帶給門徒們。七日後的第一天耶穌又親自來到門徒中間,讓他們親眼見證了祂就是榮耀的主,祂就是至高的神,….。

就在那一時刻,邁爾斯的腦海中突然產生了一個異象:在這異象中除了親自目睹了復活的耶穌和馬利亞及眾門徒相見的榮光場景外,他也見到了耶穌;只是那個場景並不是發生在墓地和門徒聚會之處,而是在一個美麗的花園。在這花園裏他獨自和耶穌相遇,並親耳聽到了祂在對自己說話,…。當他從異象中回到現實之中,看到自己的手裏還緊緊抓著那本聖經,全身的肌肉在緊張地顫抖,….。他立刻聯想到:“聖經中所描述的馬利亞和門徒們與復活後的耶穌同在的場景不僅僅是近 2000 年前所發生的往事,也是今日基督徒每一天的經歷,… 。”  他被剛才這美好的異象深深地感動了,於是欣然提筆寫下了《在花園裏》這首讚美詩歌,並在當晚就完成了譜曲。一首經典的詩歌就在這樣特殊的環境下誕生了!

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這首詩歌。

《在花園裡》

1,獨步徘徊在花園裡,玫瑰花尚有晶瑩朝露;
忽有溫柔聲,傳入我耳中,乃是神子主耶穌。

2,我主慈聲何等甜蜜,小雀鳥停歌屏息傾聽;
主使我聽見,天上美妙音,叫我心快樂甦醒。

3,天色將暗夜幕漸垂,我甚願與主留在園中;
但主命我去,懇切呼召我,要我心向祂順從。

副歌

祂與我同行,又與我共話,對我說,我單屬於祂;
與主在園中,心靈真快樂,前無人曾經歷過。

從詩歌的上述文字中我們可以充分地看到作者細膩傳神的文筆和豐富的內心世界。詩歌將我們帶入到作者那晚的異象之中,仿佛讓我們親眼看到了以下的場景:

作者一個人獨自來到那個令人陶醉的花園,漫步於群芳之間。花園是那麼的靜謐和美麗,天邊的霞光穿過了樹梢,飄灑到園中玫瑰花的樹叢間,使朵朵花瓣上的朝露顯得更加晶瑩碧透 ….。突然,耳邊響起一陣溫柔的聲音,他聽出來那是主耶穌的聲音!哦,那聲音是多麼的甜蜜和美妙,宛如天籟之音,連小鳥們都屏住呼吸,凝神去傾聽。主親自來到他的身旁和他說話,還和他同行;頓時,他的心裏充滿了喜樂,靈魂也為之跳躍歡欣,…. 。時間過得真快,天色漸暗,夜幕降臨,他是多麼想把時光留停,能夠和主耶穌永遠住在這美麗的花園中。然而,主呼喚他離開,並清楚地告訴他,你是獨一無二的,是單獨屬於我的珍寶,要他心甘情願地去順服主的囑咐,繼續前行。由此他的心靈變得更加歡愉,因為他知道他和主的這種親密關係超乎世上萬有,是任何世人所無法想像和體會到的!他從心裏由衷地發出讚美和歡呼!

接著我們再來看這首詩歌的旋律特點。作為詩歌的文字作者,邁爾斯在作曲時在契合歌詞和旋律兩者的協調上表現得得心應手。他精心為歌詞設計了各種相應的音符和音程,以充分展現歌詞中所蘊含的細膩情感和美妙意境,賦予聽眾一種獨特的音樂體驗。整首旋律如行雲流水般的自然和流暢,節奏舒適而平和,起伏恰到好處,既適合於教會裏不同類型會眾的共同高歌,也易於一個人在安靜的環境中輕唱低吟。整首詩歌既完美地傳達了詩歌所描繪的主題,又給了歌唱者以足夠的空間來深刻體會和表達個人與主耶穌之間的親密關係,讓人通過與詩歌的情感共鳴盡情地享受有主同行帶來的極大安慰和喜悅。

當即將結束本文時筆者不禁聯想浮篇。邁爾斯在地下室這樣的陰暗潮濕環境中卻寫成了如此美麗的詩歌,而詩歌在描述作者在花園裏和主耶穌相遇同行的美好情景之後又轉換到主耶穌命令他離開的場景,這樣的情節對我們有什麼啟示和激勵?

是啊,在我們生命的旅途中難免會遇到陰暗的日子,甚至有可能發生類似當年馬利亞和門徒們在墓地前那樣的失望,疑惑和悲傷,嚴重者還可能會經歷死蔭幽谷,面臨絕望和無助。然而,正如本文作者的那個異象所展示的,兩千多年前主耶穌的死而復活,戰勝了死亡的權柄,從此墓地變成花園,憂傷化為平安,哭泣轉為歡呼!主耶穌還視我們為珍寶,賜下聖靈來親自尋找呼召一切屬於祂的人,親自與我們說話,與我們同行,這是何等的榮美和福分!然而我們也不能只顧自己享受類似作者在美麗的花園裏和主耶穌相遇的那種美好,而局限、停留在各自的教會範圍之內,而是要聽從祂的命令,離開舒適的環境去向世人傳講福音; 無論眼前還是將來遇到什麼艱難坎坷,都要勇往直前,朝著主耶穌所指出的方向奔跑,永不回頭,永不動搖,直至世界的末了!

願你我不僅僅把這首詩歌作為一首讚美詩歌,而把它當做一段靈性之旅,通過詩歌來喚醒當初我們蒙恩被主呼召揀選時內心的那份感動和激情,以及在生命旅途各階段因有主同行所帶來的幸福回憶,從而進一步檢視如今我們各自與主的親密程度,是否真正做到聽從祂的吩咐並順服祂的旨意,去行當走的路!

讓我們再一次聆聽這首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