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亮教授
「骨肉癌」是較稀有的疾病,
發生的個案,在地區上分散。
這增加科學研究的困難,
很難歸納出發生的「原因」。
但是世界上發生骨肉癌的病例持續增加,
而且許多是10-14歲的男童,
與15-20歲的少女。
到底發生什麼事,
讓這些青少年在成長時,
骨髓產生病變,
造成骨頭生長扭曲、變形,
甚至擠壓肌肉神經,
造成極度的疼痛。
「骨肉癌」(又稱為骨癌)的發生,所知非常有限。一部份是基因在胚胎階段,受到放射性的影響,基因受損,引發病變。放射性的影響來自居住的房子有放射性污染源,如幅射鋼筋;或是住家接近核電廠,受到外洩影響;或是二十世紀有多次的核子試爆,核爆塵隨風飄到世界各處,落下的污染。
這些原因無法實際作實驗,只能依據「骨肉癌」較常發生的地點,如北歐,可能是受蘇聯車諾比事件影響。發生在紐澳,可能是受到法國在太平洋礁環多次進行核爆的影響。
核爆中,釋放的「氧化鈹」(Beo),會干擾人體中鈣的代謝,增加細胞基因複製的病變,骨髓有多量的鈣,鈣的受抑制,最直接影響的是骨髓。
另一個影響是來自清洗電腦、半導體、金屬電路的溶劑「氟化氫」。氟化氫強酸,pH在1〜1.5,經常用在殺菌、去黴、除臭。所以電腦、手機、平板,使用很久,不長霉,也不發臭。很少生物以氟化氫當養份,這些洗滌污水,排入河川,或滲入地下水,很難去除。
氟化氫排到海水中,與海水中的鈉起反應,形成「氟化鈉」。氟化鈉很難沈澱,極易被海灘潮間帶的蛤、螃蟹、蝦子、牡蠣、螺類、魚類等吸收,吸收量的多寡,受到海水的水溫、酸鹼值、鹽度、硬度、懸浮性顆粒與洋流等因素影響。 一般而論,潮間帶水色愈混濁,生物體吸收氟愈多。氟累積在這些生物體內,也很難排除。
由於氟進入人體後,會與鈣結合形成氟化鈣,鈣會穩定細胞的轉殖,氟干擾鈣對人體的幫助,將增加骨肉癌的風險,其他是肝癌、肺癌、血癌、膀胱癌等。
隨著電腦製造業的發達,1990年代,氟化氫增加人體癌症的風險,才被發現。
消費者若有這知識,將避開攝食電腦製業污水排放,潮間帶的海洋生物,這只是給沿海已經飽污染受損的漁民,更沈重的打擊。解決問題的根源,還是要獲得巨大利潤的電腦製造業,花點錢,切實的處理自己製造的污水,否則氟的致癌風險,又會藉由食物鍵回歸人自己。
氟進入人體的管道,除了潮間帶的海產,還有牙膏。孩子要知道刷牙時,不要把牙膏吃進去,刷牙後一定要漱口。燒煤的空氣,也含氟化物,因此燒煤的發電場,為了孩子的健康,要特別重視空氣污染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