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勒
父親是我家第一代基督徒。當他信主後,就不辭辛苦地,每個週日把五個孩子都送到教會。那時父親沒有汽車,只有一輛老爺自行車,前面塞兩個,後面坐一個,兩個大一點的自己騎自行車或搭巴士。我們就是這樣在教會中長大,好像《聖經》裡的撒母耳,在神的家中接受薰陶,一年又一年。雖然有時覺得很無聊,聽道時有聽無到,心不在焉;有時也想和同學去郊遊……週復一週,幾十年也就這樣過來了。就好像一首詩的描述:
“這是一艘破舊的大船,她會吱吱作響、前後搖擺、顛簸,有時還晃動得令人嘔吐。
不過它總是安然抵達目的地 — 過去如此,以後仍會如此……直到世界的末了 — 無論你是否在船上。”
我參加過的教會都不像破舊的大船,翻修後總是煥然一新,十分壯麗,但是裡面的情形和人際關係,有時會讓我想到破舊的大船航行在海上會有的驚險與不舒服。有人因而跳船,跳到另一艘船,才發現原來沒有一艘船是最好的,都各有毛病;惟一最完美的鐵達尼號卻撞了個大洞而沉船了。還是破舊的大船好,在驚險中自有其安全。
Charles Jefferson曾經如此形容教會與觀眾的不同。他說,“觀眾是一群烏合之眾,教會卻是一個家的組合;觀眾相聚如沙,教會的相聚卻是靈裡的契合;觀眾是物以類聚,教會是由不同的器官組成的身體;觀眾是一堆聚在一起的石頭,教會是敬拜神的地方。牧者的主要任務不是用講道去吸引觀眾,而是建立教會。”我覺得他說得非常好,有不少人因為怕“惹一身麻煩”,“很有氣質地”、小心地,置身於教會事務之外,只參與敬拜。事實上只要你屬於一個“家”,你就是其中的家人,做一個靠邊站的家人,拍手的觀眾,是你的損失。因為你不願意負起當家人的責任,也就享受不到家庭的溫暖;即使其他家人不斷地在付出,你也像個瞎子看不見。學習做你家人的好家人,不管是地上的家或屬靈的家。
有的人覺得要去哪個教會在於自己的選擇,其實不然,相反地,你應該尋求神的旨意,去尋找祂要你去學習事奉敬拜的教會,並安心的留在那教會裡學習事奉並成長。雖然有時事情不盡如人意,人際關係也會出人意外地令人討厭,卻也惟有這樣的環境,才能學習彼此相愛、主內合一。家本來就是有歡笑、有哭泣、同扶持的地方;屬靈的家又怎可能只有歡笑,沒有哭泣?
每一艘船航行久了,都會問題百出,但它仍是一艘船。大多數人帶著幻想上船,在航行中因幻想破滅而痛苦不已,讓我們不要再當觀眾,承擔做一個家人的責任。金屋銀屋都不如自己的狗屋,船也是一樣,只要你愛它,愛能遮掩許多過錯。只要你以愛去愛它,你所搭乘的船(教會),就會變成一艘愛之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