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學

《聖經》屢屢強調基督徒務要喜樂,縱在舉步維艱的苦情下,也更要大喜樂。

斯事在順風順水時抑或可行,到逆境否極時又談何容易!此類正負兩極的轉換,由喜到悲常是易、快之事,而從哀至樂過程則既難又慢,畢竟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充滿了勞辛愁煩,鮮能樂得其所?故「矯枉過正」多是由危轉安的艱難經歷。

其實打根兒上起,新生兒呱呱墜地就人沒有笑的,先天與生俱來;三週後始才稍會破啼,後天學喜而成。待省人事了才真曉得樂不可支對健康大有裨益。如“笑一笑,十年少”、“一笑解千愁”、“千金難買一笑”等常言,及“烽火戲諸侯”等歷史典故,連醫館都有“一笑堂”,治人病且還人一樂,不一而足,都反映出喜滋笑盈的金貴,故無不追求舒坦、苦中作愉快、苦中。只是無奈此際已屆難得眉開眼笑之境遇,「囧」字寫在臉、樂不由衷了。

新舊約聖經中還有許多提倡喜導樂的金句,像「喜樂的心是良藥」(箴17:22)、「因靠耶和華而得的喜樂是你們的力量」(尼8:10)、「我的心歡喜,我的靈快樂;我的肉身也要安然居住」(詩16:9)等。這些經文看似與上述俗語異曲同工,但強調的卻是由天主而來的喜悅歡快,屬於「高大上」之言,迥異於世間,能令人敞開明快、笑口常開。蓋因神是喜樂的源泉,得道擁有歡淌的活水長流,飲之永遠不渴。

現代科學也證明了樂觀的生理功效,的確是「笑果」累累:欣快的情緒感染大腦發生化學反應,分泌多巴胺及腦內啡等致興奮因子,並使神經傳導提速;又抑制促腎上腺皮質素的生成,銳減壓力負荷;再加改變血清素濃度,增強諸臟腑功能,正氣內聚陡升,體魂鬆弛釋然,心灰意冷變為開朗神奕,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故利於保健、康復、益壽延年。

而悲哀幾乎不啻一種「條件反射」:人在患病遇險、喪親離異、失業蒙冤等厄運來臨時,本能會進入應激狀態,紛呈恐懼憤懣、慌張煩躁,或悲哀坍垮,坐立不安,惶劇不可終日。尤其是處於無法與人言的景況下,更容易掙命自我陷陣突圍,轉折點頹局。其所採取的疏解方式:俗的透過咆哮尖叫、醉酒縱欲,發洩火氣重壓;雅的經由看滑稽喜劇、聽輕音樂等,轉移注意力,俱圖淡化中和,驅散壓頂烏雲。不過即使這雅俗共舉,也不恁給力,就算一時得逞,稍縱即逝,負面情志還復來,纏身縈懷糟過伊始,更難承受,甚至叫人失去生活的勇氣,絕望崩潰。

遇到這種情況,有真正信仰者會去「藉東風」、靠聖靈之力解套救拔,把重軛卸給主,乞求天父賜智慧化危。光是專心默祈就能獲得出人意料的平安,是塵世不曾有的;又凡事謝恩,定睛神的應許,操行主所悅的,遂亦步亦趨,漸入寧境,或昇華為喜樂灑脫,持之經久。蓋因神與人同在,祂是創造宇宙天地萬物的主宰,掌管明天和道路,其意念高過人的意念。

人要緊抓住神的恩手,靠其杖竿引領,涉險灘度難關便無懼無虞。疾雪暴雨、霧霾晦黯都是暫時的,雲上有太陽,過後必風平浪靜、燦爛光明。如此便交託了心理負擔,輕裝簡從,激發主觀能動性,接受事實現狀,理解寬容忍耐,是為喜樂良方的“藥引子”,破防消極悲觀,熔化負能載荷,開心樂天,終似嬰兒學會微笑那般事成。

但有時候清夜捫心,思想造物主所立的聖潔度量衡及對子民的期望值,暗忖未免忒高,受造之物簡直無法企及。可是仔細琢磨,上主就是這麼“苛求”的,不會將就人的軟弱而“放水”,旨在教我們至少像數學中的漸近線那樣無限接近其坐標。終即或仍不完美,沒功虧一簣者還是會被算為義的,此乃後話。

由此或可理解些喜怒哀樂間的反轉何以如此困難,操練之,非得用猛勁不可。雖然這樣往往也會力有不逮捕,然而起碼能“扶正”,扳至當央、“零點”,得獲平靜與安息。縱不奢望喜上眉梢,惟求平復安定,也得「行百里者半九十」地設定目標奔向,方可如願。倘若起初就但求平平,對折下來也僅得“半安”,便於事無補。求上得中,求中得下,求下而不得。

所以在這事上,莫忌諱“好高騖遠”,一定要將目標鎖定得高高的——喜樂,未遂時退求其次可折衷至安定寧息。耶穌說:「凡擔勞苦重擔的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太11:28),遠好過沉溺谷底泥沼不能自拔而待斃。

這又好比爬泰山,在奔喜樂“南天門”途中置身了“中天門”,因已“叫基督的平安在心裡作主了”(西3:15),可歇腳將息則個,勝於畏縮在山腳“一天門”而望岳興嘆。但的餛飩尚遠更高,不止於“快活三里”固步不前,要乘勝繼續上攀,使出洪荒之力,躍上樂道“玉皇頂”,寬天地小天下,笑逐顏開,方是最高境界。

憾事是屬血氣的,在紅塵中少有「會當凌絕頂」者,連上帝認定的義人約伯,當橫禍飛來時照樣萬念俱灰,洋洋萬言的《約伯記》中讀不出他的笑迎苦難可為後人藉鏡之處,而流傳千古的是那兩句名言:起初的「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約1:21),及末後的「以前我風聞有你,現在親眼看見你」(約42:5)。這兩句皆屬“隨遇而安”、“平鋪直敘”,並非英雄人物的壯語豪言,但這卻是真實的人性白描素寫,一點不影響約伯的義人形象,垂表為後世楷模。 信心偉夫尚如斯,小信徒我又怎會「勝於藍」?

如上拙識,非是降低標準不奮發,反是另類打氣鼓勁,在屬靈徵戰的中場不自餒洩氣、半途而廢;回首已取得的進步,瞻望前頭的勝景,重新得力,“步步為營、天天向上”,砥礪續行。 「亟難做到」確為「人之常情」,若是易舉,何須保羅耳提面命:「你們要靠主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要喜樂」(腓4:4)?但絕不能因難望其項背、遙不可及便過分自卑、退卻放棄;要效尤基督,卯足幹勁全力以赴,知難而進,“越是艱險越向前”,朝著標桿直跑。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有朝一日定會“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弗4:13),蒙神喜悅,得冠冕獎賞,在地若天,喜出望外,樂而開懷。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