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秋月

最近偶然從SOBEYS買了一次牛奶,喝著感覺有一股清香,不像從沃爾瑪買的奶,有點腥。過去也從SUPERSTORE買過奶,雖然沒有什麼異味, 但還是沒有SOBEYS這家的奶口感好。於是我們決定今後就買SOBEYS的奶。但喝了一段時間後,就慢慢的感覺沒什麼差別了,因為味覺已經適應了這種味道。這就像有機奶和普通奶一樣,我並不知道兩者的營養價值究竟有多大的差別,只是在味道上感覺有差異,然而喝上一個月後也沒有特別感覺了。

回想起來,如今我們吃什麼,喝什麼都沒有小時候那幸福感了。母親說那是因為現在的人不餓了。我覺得她這一簡單樸素的表達是真理。是的,人沒有飢餓感了,怎麼會感受到食物的美味呢? 每日腹中飽食,吃飯似乎只是程序,工作和任務。即使想要品味美味,也須百般挑剔地搜尋,不然再好的美食也騰不出胃來供你享受。母親常說,飯給飢餓的人吃。 是的,人們在飢餓時,聞到的是美味,吃到的是美食,留下的是回憶。

兒子每晚睡覺前喝一碗奶,我坐在旁邊看著他每次一飲而盡,喝得乾脆俐落,舒服痛快。兒子喝得痛快,不只是愛喝奶,還有就是沒有人跟他爭搶。這一點是他現在無法理解的。

每當兒子喝奶時,我就 想起了小時候的光景。我上小學時,母親已經得了胃病。不知是誰告訴她每天喝一碗牛奶能夠養胃,喝上幾年後就能治好胃病。人說有病亂求醫,而且這還不是求醫,比吃藥更簡單省事。於是母親從我們鎮上的回民區訂了牛奶。每天早晨酪農會送上半斤奶,裝在一個玻璃瓶裡,放在門口窗台上就走了。這半斤奶倒出來就是一碗;可是不能多訂啊,因為家裡太窮了,訂不起一斤。而且如果不是為了治病,母親也絕對不會如此「破費」。

這半斤奶,在我們上學的時候並不知道母親怎麼喝的。 但有一年的寒假,我和哥哥在家看到了母親在火爐上煮奶的整個過程。只見爐火在熊熊燃燒,牛奶隨著溫度的上升漸漸奶香四溢,香氣鑽進鼻孔,繚繞循環。 待奶煮開後,母親將牛奶連鍋移開,放在一旁晾著。這時濃濃的奶香味透過鼻孔,鑽進我的每個毛孔。哦,好香呀!我好想能夠=喝一碗,即便是不能喝一碗,一口也行。等奶涼好後,母親拿來一飲而盡。我在一旁只能在心裡想著那是什麼滋味。那時在母親心中牛奶只是藥,既然是治病的藥就一喝到底,喝完了事。母親喝完後我看著喝盡的奶鍋,捨不得浪費,就拿雙筷子四處搜刮鍋邊鍋底的牛奶沫子和殘渣,舔著吃;即便吃不到奶,但嚐到了奶香的滋味。

到第二天,母親照常煮完奶,但涼好後沒有一飲而盡,而是端起來,分別給我和我哥先喝了一口;一瞬間熱乎乎,甜絲絲,撲鼻的奶香,傳到全身。第三天,我們看到母親煮開後,沒有馬上移開去涼,而是加一入些涼水,然後 再將奶重新燒開。那天母親讓我和我哥可以大大地喝兩口。接著的第四天,母親依然還是在火爐上煮奶,但她先是倒進一碗水,同時又抓了一把白麵放進鍋裡一起煮。我看了很吃驚,問母親為啥?母親回答說,摻和了水的奶太稀不耐飢,喝了很快就餓了;加點白麵變稠了吃,又多又頂餓。那天母親和我們兄妹一起喝了那牛奶麵糊,雖然奶已經沒什麼醇香了,但我們比之前喝了很多 。

40 多年了,記不清母親這樣的牛奶麵糊煮了多少天,也記不得母親後來又訂了多少天的奶。但唯一確認的是她的胃病從未治好過,至今已經75歲。看來牛奶本不治胃病,但它竟然成為我貧瘠的童年中的一抹回憶,一抹揮之不去的記憶。

母親告訴我,當年她生下我時,已經沒有什麼母乳了,因此幾個月後我就沒母奶吃了。後來餵我吃牛奶,但到8個月時也停了, 因為家裡太窮買不起奶。剩下的日子就是喝米湯,抓飯吃。所以我小時候比同齡人瘦小。可能是因為嬰兒時期的飢餓,我從小對奶香有著非常敏感而強烈的渴望。但終歸還是家境貧寒,在我高中以前從來沒有吃過早餐。那時家裡是半家戶,父母兩地分居,根本沒有糧本供應能買到白麵吃饅頭。每天吃的都是莜面,吃饅頭是那時的一個盼望。直到高中時父母結束了兩地分居的生活,生活才日漸好轉。

我清楚地記得從上高中那時起,我開始有饅頭和早餐吃了。再過了幾年,生活更好了,我們家早晨也終於喝了牛奶。雖然不能天天喝,但喝牛奶已經不再是一個盼望了。再後來我到外地參加工作,能夠養活自己了;單身宿舍裡第一份儲存的食品就是一箱子伊利牛奶。那時真是喝得香甜和滿足。到如今,牛奶就像水一樣成為我們的生活必需品,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味蕾退化,曾經為之盼望的,滿心歡喜的食品也食之無味了。曾經的甘甜醇香已經不存在。每天喝下了奶,卻品不出曾經的味道。或許記憶中的味覺已經停留在深處,沒有讓現今的體驗留下縫隙來享受。

生活啊就是如此,當人在接近幸福時是最幸福的。而當幸福已經降臨時,幸福感會隨著那一天的到來而被時間埋葬。因著人的慾壑難填,實現了一個慾望,再貪戀下一個慾望。在如此循環往復的人生追求中,我們一步步實現了無數的“目標”,同時也失去了無數的心靈棲息之地。曾經我們如飢似渴地追求而得不到享受,數年後驀然回首才發現,那種匱乏正是支撐我們頑強活下去的力量,那種盼望正是我們在貧窮中依然有喜樂的源頭。

常在網路上看到某某富翁自殺了,某某闊太太輕生了,但很少聽說叫花子上吊的。因為叫花子每天都在為他的生活咬牙拼搏,爭取明天討到更多的食物,從而滿懷信心地活下去。然而,富豪們的物質慾望已經完全填滿,他們活著不需要去為一個物質的東西去盼望,因而驅動他們的精神世界已經停滯,所以才會有那麼多富人尋死的悲劇。

當然,我不是說人應該要去追求那種乞丐的生活,崇尚乞丐的心態。在現今高度發達的社會裡,物質匱乏到活成HOMELESS(無家)的人畢竟還是少數。我們生活中看到更多的是另一類人:物質豐富,精神空虛。 輕生的富豪就屬此類。重要的是 我們在擺脫貧窮,物質生活豐富後,如何追求精神富足?人不滿足,都是因為貪婪。人若不尋求上帝,他心靈中的這個洞就無法填滿。當財富滿足後必然心靈空虛,見不到神的光照。只有跟隨上帝,用上帝的靈去填滿心中的空虛,豐富的物質才能化為人生豐盈的祝福。否則只有虛空的虛空,莫名的虛空。

世上誰富有能敵過當年的所羅門王呢? 然而所羅門在《傳道書》的開頭就說:「虛空的虛空,全都是虛空!」《路加福音》12-15也說:「你們要謹慎自守,免去一切的貪心。因為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豐富。」一個腰纏萬貫的人可以過著豐富的生活,車子,房子,票子,應有盡有。但是靠著他個人是無法得到豐盛的生命。人只有認識神,才能將我們的生命和那活水的源頭接通,生命之樹才能常青。

耶穌應許的豐盛生命也是永恆的生命。聖經對生命的定義就是《約翰福音》17:3所說的:「認識你獨一的真神,並且認識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這就是永生。」豐盛的生命是精神富足的生命。神並不過度專注於我們的物質,如《馬太福音》中所講,不要為吃什麼,穿什麼憂慮,那都是外邦人所求的。我們要先求神的國,神的義,那些物質神都加添給我們了。凡是我們所需要的,神都為我們預備。如若我們認為神還有什麼沒有賜予的,那就一定不是我們需要的,或該想要的。這精神的富足,彰顯在我們在各式各樣的環境中都能知足。就如保羅在《腓立比書》 4:11-13,保羅說:「我並不是因為缺乏說這話,我無論在什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秘訣。」

保羅的話直擊人心的。豐盛的生命是經得住狂風暴雨,高山低谷。無論貧窮富足,得失成敗都能結下屬靈的果子。在各樣的處境中都能常常喜樂,凡事謝恩。如今,我靠著主,靠著祂的話,也對我自己說:「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從前我飢餓貧窮,但我靠著那對明日的盼望得以站立存活。 今天我飽足, 我靠著那施憐憫的天父滿懷感恩。今日飽足的不只我,還有我的全家。我會告訴我的兒子:「你如今喝奶如喝水,媽媽在你這麼大時是視喝奶為盼望。你當感謝讚美主!」世事變遷,代代相傳。亙古不變的惟有榮耀尊貴的天父。我們能做什麼呢,什麼也做不了。如若能做,只當感謝,讚美神。感謝神賜下的一切:生命,健康,飲食,衣裳,工作,家庭和永生。這就是福杯滿溢的人生!